第九章 手術室護理工作
一、概述
(一)手術室的設置、布局和配備
1.手術室的位置和要求
應安排在醫院內空氣潔凈處,一般位于建筑的較高層,與手術科室、監護室、病理科、放射科、血庫、中心化驗室等相鄰。
2.手術間的設置和配備
手術間數與手術臺數應與外科的實際床位數成比例,一般為1:20~1:25。手術室分為無菌區、清潔區、半清潔區和污染區,目的是為了保證手術室的潔凈和控制人員流動。手術間門窗安裝要緊密,以免灰塵或飛蟲進入。最好采用自動門,宜寬大;窗口應大,利于采光。地面多用易清洗、耐消毒液的材料鋪設,堅硬、光滑。墻壁天花板應光滑無孔隙,最好用防火、耐濕,易清潔材料制成。墻角呈弧形,不易蓄積灰塵。室內應設有隔音、空調、凈化裝置,防止各手術間相互干擾和保持空氣潔凈。
手術間內只允許放置必需的器具和物品,包括手術臺、器械臺、麻醉機、無影燈、吸引器、輸液架、踏腳凳及各種扶托、固定病人的物品。現代化大型手術室還應設置中心供氣系統、中心負壓吸引、中心壓縮空氣等設施,配備各種監護儀、X線攝影、顯微外科和閉路電視等裝置。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面物品,各種管道、掛鉤、電源電線都應以隱蔽方式安裝在墻內或天花板上。墻壁上設有足夠的電源插座,離地面1米以上,并有防火花、防水裝置。手術燈光應為無影、低溫、聚光、可調,光線均勻柔和。為防止因意外停電而影響手術,手術室還應配備兩路供電設備。空調要使室內溫度恒定在20~24℃,相對濕度為40%~60%。
3.其他工作間
包括麻醉準備間、麻醉復蘇室、物品準備間等。手術室應有單獨的快速滅菌裝置,以便進行緊急物品滅菌;設有無菌物品貯藏室以存放無菌敷料、器械等;還配有一定空間存放必要的藥品、器材和儀器。洗手間設備包括感應、腳踏式水龍頭、無菌刷子、洗手液、無菌擦手巾、泡手桶等。另外,還有更衣室、病人接待處、護士站、值班室、廁所、沐浴間、污物間等亦應設置齊全、布局合理,以減少細菌至最低限度和防止交叉感染為目標。
(二)手術室的管理
包括環境、物品、人員等全方位的管理。因此,需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以保證手術室的潔凈和安全要求。
1.劃區管理
將手術室分為非限制區、半限制區和限制區三個區域管理。
1)非限制區(污染區) 是指接收病人區、更衣室、休息室等,設在手術室最外側。病人和工作人員應從不同通道進入手術室。接收病人區應保持安靜,核對病人及病歷無誤后,病人換乘手術室平車,以防止外來車輪帶人細菌。凡進入手術室的工作人員須換手術室鞋,并更換手術室衣褲,戴好專用帽子、口罩,方可進入半限制區。手術室的衣褲及鞋不可穿出手術室外。
2)半限制區(清潔區) 是指辦公用房、物品準備間及通向限制區的走廊,設在手術室中間。其為污染區進入無菌區的過渡性區域,進入者不可出高聲,凡已作好手臂消毒或已穿無菌手術衣者,切不可再進入此區,以免污染。
3)限制區(無菌區) 是指手術間、洗手間、無菌物品存放問,設在手術室內側,要求最為嚴格。非手術人員或非在崗人員禁止入內,手術間內的一切人員及其活動都須嚴格遵守無菌原則。凡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者,不得進入手術室。
2.手術間的清潔和消毒
手術間在每日清晨濕式拖地(含消毒液),清潔手術間內物品,然后紫外線消毒30~60分鐘。每臺手術完畢和每日工作結束后,通風、清除污物,再次濕式拖地(含消毒液),紫外線消毒30~60分鐘。每周至少1次徹底大掃除。手術室內每周1次空氣消毒,可選用循環風紫外線空氣消毒器、靜電吸附式空氣消毒器等。當今,對空氣與物品消毒的觀念正在更新,更趨向于對手術間內物體表面、地面及墻面等的徹底清潔、干燥以及環境、空氣的自然通風,而不強調采用消毒方法。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①認真執行各項消毒隔離制度,如與手術無關人員不得擅自進入;無菌手術與有菌手術嚴格分開,若在同一手術間內接臺,則先安排無菌手術,后做污染或感染手術;②手術室內備齊急救物品;③無菌物品定期消毒;④擇期手術提前1天準備好手術器械、用品;⑤交接病人時嚴格三查七對制度,以防差錯等。
二、手術物品準備和無菌處理
(一)布類用品
手術室的布類用品應選擇質地細柔且厚實的棉布。顏色以綠色或藍色為宜,包括手術衣和用于鋪蓋手術野或建立無菌區的各種手術單。手術衣穿上后應能遮至膝下,前襟至腰部應雙層(以防止手術時血水浸透),袖口制成松緊口,便于手套腕部蓋于袖口上;折疊時衣面向里,領子在最外側,取用時不致污染無菌面。手術單以及各種包布等均有各自的規格尺寸和一定的折疊方法。
用過的布類用品若污染嚴重,尤其是HBsAg陽性或惡性腫瘤病人手術用過的布類,需先放入專用污物池,用消毒劑浸泡30分鐘后,再洗滌。所有布類用品均經高壓蒸氣滅菌后方可供手術使用。目前,應用一次性無紡布制作并經滅菌處理的手術衣帽、布單等可直接使用,免去了清洗、折疊、消毒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但不能完全替代布類物品。
(二)敷料類
包括不同大小、尺寸的紗布墊、紗布塊、紗布球及紗布條的紗布類和棉墊、帶線棉片、棉球及棉簽的棉花類,采用吸水性強的脫脂紗布、脫脂棉花制作,用于術中止血、拭血及壓迫、包扎等。
各種敷料制作后包成小包,或存放于敷料罐內,經高壓蒸氣滅菌后供手術時用。用于消毒止血的碘仿紗條,因碘仿加熱后升華而失效,嚴禁高壓蒸氣滅菌,而是按無菌操作技術制成后保存于消毒、密閉容器內。對于感染性手術,尤其是特異性感染手術用過的敷料不可亂丟,要用大塑料袋集中包起并在袋外注明。
(三)器械類
手術器械是外科手術操作必備物品,最常用的還是刀、剪、鉗、針、鑷和拉鉤等,多為不銹鋼制成,手術前根據需要挑選、檢查器械功能完好、打包后進行高壓蒸氣滅菌;術后用清水洗刷干凈,煮沸消毒,烘干后上液狀石蠟保護,特別是軸節部位,然后分類存放于器械柜內。銳利手術器械、不耐熱手術用品或各類導管可采用化學滅菌法,如采用2%戊二醛浸泡10小時,用無菌水沖凈后方能使用。另外,還有內鏡類、吻合器類和其他精密儀器等特殊器械。
(四)縫線和縫針
1.縫線 用于術中縫合各類組織和臟器,以促進手術傷口愈合,也用來結扎縫合血管,起到止血作用。縫線包括不可吸收和可吸收兩類。縫線的粗細以號碼標明,常用有l~10號線,號碼越大表示線越粗。選用時盡可能選擇細且拉力大、對組織反應小的縫線。
(1)不可吸收縫線:指不能被組織酶消化的縫線,如絲線、金屬線、尼龍線等。特點是組織反應小、質軟不滑,拉力好,打結牢,價廉易得,是手術時最常用的縫線和結扎線。一般用黑色絲線,因白色絲線染血后不易辨認。消毒時壓力和溫度不宜過高,時間不能過長。使用前先浸濕,以增加張力便于縫合。減張縫合常用金屬線及尼龍線。
(2)可吸收縫線:指能被組織酶消化、吸收的縫線,包括天然和合成兩種。天然縫線有腸線和膠原線,腸線常用于胃腸、膽、膀胱等黏膜肌層的吻合,分為普通腸線和鉻制腸線兩種。普通腸線一般6~12天可被吸收,鉻制腸線經10~20天被吸收。近年來出現的合成縫線,如聚乳酸羥基乙酸線(XLG)、聚二氧雜環己酮線(PDS)等,比鉻制腸線更易吸收,組織反應輕,但價格較高。
2.縫針 常用有三角針和圓針兩類。前者有帶三角的刃緣,用于縫合皮膚或韌帶等堅韌組織;后者對組織的損傷少,用于縫合血管、神經、臟器、肌肉等軟組織。彎針有一定的弧度,最為常用,需用持針器操作。兩者均有彎、直兩種。大小、粗細各異,可根據待縫合的組織選擇適當的種類。
(五)引流物
外科引流是指將人體組織問或體腔中積聚的膿、血或其他液體引流出體外的技術。引流物種類很多,應根據手術部位、深淺及引流液量和性質等選用。常用的有乳膠片引流條、紗布引流條、煙卷引流條、管狀引流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