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分為結腸癌和直腸癌,好發部位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和橫結腸。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大腸癌的病因雖未明確,但與相關的高危因素有關。已知過多的高脂肪、高蛋白使腸道中致癌物質增多,低纖維飲食使糞便通過腸道速度減慢,致癌物質與腸黏膜接觸時間延長,增加致癌作用。癌前病變如家屬性結腸息肉病、結腸腺瘤,與結腸癌發病有密切關系。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肉芽腫等結腸良性病變,與大腸癌發生也有較密切關系。遺傳易感性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
2.病理 根據腫瘤大體形態分為三類:腫塊型,腫瘤向腸腔內生長,呈菜花狀,惡性程度較低;浸潤型,沿腸壁浸潤,易引起腸腔狹窄和梗阻,分化程度低,轉移較早;潰瘍型,特點是向腸壁深層生長并向周圍浸潤,分化程度低,轉移較早。組織學分類常見的有腺癌、黏液癌、未分化癌,其中腺癌最常見,黏液癌預后較腺癌差,未分化癌預后最差。
臨床使用的Dukes病理分期,目的是了解腫瘤發展過程,指導擬定治療方案及估計預后。①A期,指癌腫限于腸壁內,且無淋巴結轉移;②B期,癌腫穿透腸壁,無淋巴結轉移;③C期,癌腫穿透腸壁,且有淋巴結轉移,其中淋巴結轉移僅限于癌腫附近者為C1期,轉移到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結者為C2期;④D期,已有淋巴廣泛轉移或肝、肺、骨等遠處器官轉移。
淋巴轉移是最常見的播散方式。血行轉移常引起肝轉移,其次為肺、骨等。也可直接浸潤到鄰近器官。
(二)臨床表現
1.結腸癌 最早出現的癥狀是排便習慣及糞便性狀的改變,多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腹瀉、便秘、糞便中帶膿血或黏液。常伴有定位不確切的持續性腹部隱痛。當癌腫較大時出現腹部腫塊,若癌腫堵塞腸腔或壓迫腸管,可引起慢性低位不完全性腸梗阻征象。晚期出現惡病質和轉移癥狀。
結腸癌由于病理類型和部位的不同,臨床表現也有區別。右半結腸腸腔較大,糞便稀薄,腫瘤以腫塊型多見,故臨床上以全身癥狀、貧血和腹部腫塊等為主要表現。左半結腸腸腔較小,腫瘤多為浸潤型,引起環狀狹窄,左半結腸癌以腸梗阻、便秘、腹瀉、便血等為主要表現。
2.直腸癌 早期直腸癌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和便血,病人便意頻繁、便前肛門下墜感、里急后重、排便不盡感等;待癌腫表面破潰繼發感染時,大便表面帶血及黏液,嚴重時出現膿血便。癌腫增大可使腸管狹窄,初時大便變形、變細。隨著癌腫增大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征象。
晚期癌腫侵犯膀胱,可有尿頻、尿痛、血尿、排尿困難;癌腫侵及骶前神經時,出現骶尾部持續性劇烈疼痛。肝轉移可引起肝大、黃疸、腹水等。
(三)輔助檢查
1.大便潛血檢查 為大腸癌的初篩手段,陽性者再作進一步檢查。
2.直腸指檢 是診斷直腸癌最重要且簡便易行的方法。因直腸癌大多發生在直腸的中下段,75%以上的直腸癌可于肛門指檢時觸及。
3.內鏡檢查 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在直視下觀察病變的部位及形態,同時可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4.影像學檢查
(1)X線氣鋇雙重造影檢查:是結腸癌重要檢查方法之一,能發現較小的結腸病變。
(2)腔內B超檢查:用腔內探頭可檢測癌腫浸潤腸壁的深度及有無侵犯鄰近臟器。
(3)CT檢查:了解直腸癌盆腔內擴散情況,及有無肝轉移。
5.血清癌胚抗原(CEA) 測定主要用于預測直腸癌的預后和監測復發。
(四)治療原則
以手術切除為主,配合放療、化療的綜合療法。手術方法包括根治性手術和姑息性手術兩種。結腸癌根治術常用術式有:右半結腸切除術、左半結腸切除術、橫結腸切除術。直腸癌根治性手術方法常用的有:①癌腫距齒狀線5cm以上者,經腹切除乙狀結腸和直腸大部分,作乙狀結腸和直腸吻合,保留正常肛門,稱經腹直腸癌切除術(即Dixon手術);②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腸癌,常采用經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即Miles手術),切除乙狀結腸、全部直腸、肛管及肛門周圍5cm直徑的皮膚及全部肛門括約肌,于左下腹行永久性乙狀結腸或結腸造瘺。姑息性手術適用于不能根治的晚期病例,包括短路手術或結腸造瘺術等,以緩解癥狀、延長病人生存時間。
(五)護理措施
1.術前護理
(1)一般護理: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于消化的少渣飲食,對有不全腸梗阻病人,給予流質飲食,靜脈補液,糾正體液失衡和補充營養。必要時少量多次輸入新鮮血,以增強手術耐受力。
(2)腸道準備:包括控制飲食、使用腸道抗菌藥物和清潔腸道。目的是避免術中污染腹腔,減少切口感染和吻合口瘺。
傳統的腸道準備法:①控制飲食:術前2~3天流質飲食,以減少糞便的產生,有利于清潔腸道;術前禁食12小時、禁水4小時;②使用藥物:術前3天口服新霉素或卡那霉素;由于腸道菌群被抑制,影響了維生素K的合成與吸收,故同時給予口服維生素K;③清潔腸道:術前3天,每晚用番瀉葉10g開水沖泡飲服,口服瀉劑硫酸鎂15~20g,術前2日晚用肥皂水灌腸,術前1日晚清潔灌腸。
現在清潔腸道采用全腸道灌洗法:于術前12~14小時開始服用37℃左右等滲平衡電解質溶液,產生容量性腹瀉,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總灌洗量不少于6000ml。也可采用口服20%甘露醇,使病人有效腹瀉,達到清潔腸道的作用,因為甘露醇在腸道內被細菌酵解,可產生易引起爆炸的氣體,所以手術中禁用電刀。以上二法對體弱、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和腸梗阻者不宜選用。
(3)心理護理:關心和安慰病人,有計劃地向病人介紹手術治療的目的、手術方式及結腸造口術的知識;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4)術日晨放置胃管和留置導尿管,如癌腫侵及女病人的陰道后壁,術前3日每晚應沖洗陰道。
2.術后護理
(1)一般護理:待病人麻醉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改為半臥位。禁飲食,靜脈輸液補充營養,維持體液平衡。2~3日后肛門排氣或造口開放后,拔出胃管,始進流質,1周后改為少渣飲食,2周左右方可進普食。
(2)病情觀察: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觀察腹腔引流液的性狀和量,同時觀察腹部和會陰部傷口敷料有無滲液、滲血;觀察造瘺口處腸黏膜的血運情況,如發現異常時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
(3)引流管和切口護理:保持腹腔及骶前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堵塞,觀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質。骶前引流管在術后1周可逐漸拔除,拔管后要填塞紗條,防止傷口封閉形成死腔。
(4)留置導尿管的護理:導尿管約放置2周,每日2次進行尿道口護理,術后5~7天起開始鉗夾導尿管,每4~6小時開放1次,訓練膀胱收縮功能。
(5)結腸造口(人工肛門)護理:
1)觀察造口情況:開放造口前用凡士林或生理鹽水紗布外敷結腸造口,敷料浸濕后應及時更換。觀察造口腸段的血液循環和張力情況,若發現有出血、壞死和回縮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
2)保護腹部切口:人工肛門于術后2~3日腸蠕動恢復后開放,為防止流出稀薄的糞便污染腹部切口,取左側臥位,并用塑料薄膜將腹部切口與造瘺口隔開。
3)保護造口周圍皮膚:經常清洗消毒造口周圍皮膚,并以復方氧化鋅軟膏涂抹周圍皮膚,以免浸漬糜爛。造口每次排便后,以凡士林紗布覆蓋外翻的腸黏膜,外蓋厚敷料保護。
4)正確使用人工肛門袋:根據造口大小選擇合適造口袋3~4個備用,造口袋內充滿1/3排泄物,應更換造口袋。人工肛門袋不宜長期持續使用,以防造瘺口黏膜及周圍皮膚糜爛。
5)并發癥的預防:①造口狹窄:為預防造口狹窄,待造口處拆線后每日進行肛門、擴張1次,同時觀察病人有無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腸梗阻癥狀。②切口感染:保持切口周圍清潔干燥,及時應用抗生素,會陰部切口于術后4~7天開始給予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每天2次,以促進局部傷口愈合。③吻合口瘺:注意觀察有無吻合口瘺的表現,術后7~10天不可灌腸,以免影響吻合口愈合。
3.健康指導
(1)預防大腸癌的知識:攝入低脂肪、適量蛋白及富含纖維素食物的均衡飲食;不吃發霉變質的食物,少吃腌、熏、燒烤和油煎炸的食品,多吃新鮮蔬菜;防治慢性腸道疾病,如腸息肉、慢性結腸炎等;高危人群應定期行內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教會病人自我護理人工肛門:介紹造口護理方法和護理用品。指導病人每1~2周擴張造口1次,持續3個月,以防人工肛門狹窄。訓練病人每日定時結腸灌洗,可以訓練有規則的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3)術后1~3個月勿參加重體力勞動,適當掌握活動強度。
(4)堅持術后化療,3~6月門診復查一次。
例題
1.闌尾易發生壞死的主要原因是
A.闌尾的神經由交感神經纖維經腹腔叢和內臟小神經傳入
B.回盲瓣能阻止大腸內容物反流
C.闌尾動脈屬無側支的終末動脈
D.闌尾淋巴豐富
E.闌尾隨盲腸的位置改變而多變
『正確答案』C
A.右下腹
B.右上腹
C.左下腹
D.左上腹
E.臍周
『正確答案』E
A.闌尾周圍膿腫
B.急性化膿性闌尾炎
C.急性壞疽性闌尾炎
D.急性穿孔性闌尾炎
E.小兒急性闌尾炎
『正確答案』A
A.臥床休息,取半臥位
B.禁食、靜脈補液
C.應用有效抗生素
D.小量不保留低壓灌腸
E.禁用嗎啡或哌替啶
『正確答案』D
A.嘔吐遲而少
B.嘔吐物為糞樣
C.嘔吐出現早且頻繁
D.嘔吐呈溢出性
E.嘔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
『正確答案』C
A.梗阻發生的基本病因
B.腸壁有無血運障礙
C.梗阻的部位
D.梗阻的程度
E.病情緩急
『正確答案』B
A.大便潛血檢查
B.直腸指檢
C.內鏡檢查
D.X線氣鋇雙重造影檢查
E.CT檢查
『正確答案』B
8.直腸癌根治術后,人工肛門開放的病人宜采取
A.中凹位
B.平臥位
C.俯臥位
D.左側臥位
E.右側臥位
『正確答案』D
A.黏液血便
B.膿血便
C.果醬樣血便
D.柏油便
E.白陶土色便
『正確答案』C
B.麻痹性腸梗阻
C.痙攣性腸梗阻
D.血運性腸梗阻
E.完全性腸梗阻
10.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引起的腸梗阻屬于
『正確答案』B
『正確答案』A
『正確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