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內出現異常結構包括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豪焦小體、卡波環和寄生蟲。
(1)嗜堿性點彩紅細胞:瑞氏染色后,胞質內出現形態不一的藍色顆粒(RNA),屬于未完全成熟紅細胞,顆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原因為重金屬損傷細胞膜,使嗜堿性物質凝集,或嗜堿性物質變性,或血紅蛋白合成中阻斷原卟啉與鐵結合。見于鉛中毒。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見到嗜堿性點彩紅細胞(約占1/10000)。其他各類貧血見到點彩紅細胞表明骨髓造血旺盛或有紊亂現象。
(2)豪焦小體(Howell-Jolly’sbody、染色質小體):成熟紅細胞或幼紅細胞胞質內含有一個或多個直徑為1~2μm暗紫紅色圓形小體,為核碎裂、溶解后的殘余部分。見于脾切除后、無脾癥、脾萎縮、脾功能低下、紅白血病、某些貧血(如巨幼細胞性貧血)。
(3)卡波環:在嗜多色性、堿性點彩紅細胞胞質中出現紫紅色細線圈狀結構,呈環形、8字形,為核膜殘余物、紡錘體殘余物(電鏡下,可見形成紡錘體的微細管著色點異常)、脂蛋白變性物。見于白血病、巨細胞性貧血、增生性貧血、鉛中毒、脾切除后。
(4)寄生蟲:紅細胞胞質內可見瘧原蟲、微絲蚴、杜利什曼原蟲等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