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苦楝.實名金鈴子.
【氣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
1、熱厥心前 (或發或止, 身熱足寒, 長期不愈) 先灸大溪、昆侖兩穴, 引熱下行, 然后內服“金鈴散”:用金鈴子、元胡索各一兩, 共研為末, 每服三錢, 溫酒調下.
2、小兒冷疝 (氣痛、****浮腫) .用金鈴子 (去核) 五錢、吳茱萸二錢半, 共研為末, 加酒、糊做成丸子, 如黍米在.每服二、三十丸, 鹽湯送下.
3、疝腫痛.****偏墜.用楝子肉五兩, 分作五份:一兩用破故紙二錢炒黃, 一兩用小茴香三錢、食鹽半錢同炒, 一兩用萊菔子一錢同炒, 一兩用牽牛子三錢同炒, 一兩用斑蝥七枚 (去頭足) 同炒.炒后, 分別揀去食鹽、萊菔、牽牛、班蝥, 只留破故紙、茴香, 與楝子同研為末, 加酒、面糊為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竅主服, 酒送下.又方:用楝子經酒潤過, 取肉一斤, 分作四份:一份用小麥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炒熟, 去蝥;一份用小麥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 去豆;一份用小麥一合、巴戟肉一兩同炒熟.去戟;一份用小茴香一合、食鹽一兩同炒熟, 去鹽.再加破故紙 (酒炒) 一兩、廣木香 (不見火) 一兩, 一起研為末, 酒煮面糊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空心服, 鹽湯送下.一天服三次.又方:有楝子肉四十九個, 分作七份:一份用小茴香五錢同炒, 一分同破故紙二錢半同炒, 一份用黑牽牛二錢半同炒, 一份用食鹽二錢同炒, 一份用蘿卜子二錢半同炒, 一份用巴豆十四個同炒, 一份用斑蝥十四個 (去頭足) 同炒.炒后, 分別揀去蘿卜子、巴豆、斑蝥三味, 另加入青木香五錢, 南木香、官桂各二錢半, 各藥共研為末, 酒煮面糊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飯前服, 鹽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4、臟毒下血.用苦楝子炒黃并研為末, 加蜜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 米湯送下.
5、腹中有蟲.用楝實在苦酒中浸一夜, 棉裹好, 塞入肛門內.一天換二次.
6、小便如膏, 排出困難.用苦楝子、茴香等分, 炒研為末.每服一錢, 溫酒送下.
7、小兒疳疾.用苦楝子、川芎, 等分為末, 加豬膽汁調成丸子, 米湯帝服適量.
根及木皮:
1、消渴有蟲.用苦楝根白皮一把.切細, 焙干, 加麝香少許, 添水二碗, 煎成一碗, 空心服下.打下蟲后, 其渴自止.
2、小兒蛔蟲.用楝木皮削去蒼皮, 加水煮汁, 隨小兒年齡適量飲食.又方:用楝木皮研末, 米湯送服二錢.又方:用根皮同雞蛋煮熟, 空心吃睛, 次日可將蟲打郵.又方:用苦楝皮二兩、白蕪荑半兩, 共研為末, 每取一、二錢, 水煎服.此方“抵圣散”.又方:用楝白皮 (去粗) 二斤, 切細, 加不一斗, 煮成汁三升, 再熬成膏.五更時, 溫酒送服一匙, 以蟲下為度.
3、小兒諸瘡 (惡瘡、禿瘡、蠼螋瘡、浸淫瘡等) .用楝樹皮或枝燒灰敷瘡上.如是干瘡, 則用豬油調灰涂搽.
4、蜈蚣或蜂螫傷.和楝樹枝葉搗汁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