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9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良肢位擺放護理,90例患者均未發生各種并發癥,而且肢體運動未形成異常模式,為后期康復創下較好的基礎。因此應重視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的擺放。
「關鍵詞」腦卒中;良肢位;康復
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常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語言、肢體運動等功能障礙,不但影響患者自身的生活質量,并且給家屬帶來生理、心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我科針對卒中患者致殘率高的特點,采用早期良肢位的擺放及加強康復訓練,使患者的致殘率降低,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5年1~8月,入住我院神經內科的腦卒中患者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齡46~81歲。疾病分布:腦梗死64例,腦出血14例,混合性卒中12例。
2 方法
良肢位與功能位不同,它是從治療的角度出發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體位。偏癱急性期康復治療所設計的仰臥位、患側在上方與患側在下方的側臥位置姿勢,對抑制痙攣模式、預防肩關節半脫位、早期誘發分離運動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1)仰臥位:頭部放在枕頭上,面部朝向患側,枕頭高度要適當,胸椎不得出現屈曲。患側臀部下方墊一個枕頭,使患側骨盆向前突,防止髖關節屈曲、外旋。患側肩關節下方墊一個枕頭,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頭上,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沙袋,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2)患側在下方的側臥位:患側肩胛帶向前伸,肩關節屈曲,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健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屈曲,下面墊一個枕頭,背部放一個枕頭,軀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體位。(3)患側在上方的側臥位:患側上肢向前方伸出,肩關節屈曲約有90°,下面用枕頭支持,健側上肢可以自由擺放。患側下肢髖、膝關節屈曲,置于枕頭上。健側下肢髖關節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背后放一個枕頭,使軀干呈放松狀態。
3 護理體會
(1)良肢位擺放的注意事項:①良肢位是從治療角度出發設計的臨時性體位,為了防止關節攣縮影響運動功能,必須定時進行體位變換。②仰臥位會受到緊張性頸反射和緊張性迷路反射的影響而出現姿勢異常。另外骶部、足跟外側、外踝等處容易出現褥瘡。因此,應盡量減少仰臥位的時間。③早期患側在下面的側臥位時,頭及頸椎上部屈曲,下顎內收。患側上肢向前方伸出,肩關節屈曲角度<90°。肩胛骨內側緣和胸廓的平面與床接觸,防止肩關節因受壓而產生疼痛。④患側在上方的側臥位時,患側上肢盡量前伸。踝關節處于中立位,防止趾屈、內翻。手放在枕頭上,維持拇指外展、四指伸展位。(2)早期良肢位擺放可有效地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特別是褥瘡、墜積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三大并發癥。(3)早期良肢位擺放可為后期康復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有些患者可從軟癱期跨過痙攣期直接到恢復期,甚至能出現早期分離運動,不同程度地降低患者致殘率,為家庭和社會減輕負擔。(4)早期良肢位擺放能增強醫護人員對康復知識的了解,同時可增加患者及家屬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康復師的訓練,能順利重返社會。(5)醫護人員及家屬均應重視腦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的擺放,盡量縮短康復時間,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紀樹榮。運動療法技術。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32.
2于覺生,惲曉平。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