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醫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重要知識點:
1.清潔、消毒、滅菌的概念
2.消毒滅菌方法(物理、化學)
3.醫院清潔、消毒、滅菌工作
4.洗手與手消毒
5.無菌技術
6.隔離技術
第一節 醫院內感染
醫院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病人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而出院后發生感染癥狀;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經感染或入院時已處于潛伏期的感染。
一、概 述
(一)醫院感染的形成
醫院感染的發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宿主指人或動物。三者同時存在并相互聯系則構成了感染鏈,導致感染。
1.感染源 感染源指感染的來源。即病原微生物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場所或宿主。
醫院感染中主要的感染源有:
(1)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攜帶者:已感染的病人是最重要的感染源,因已感染病人的體內排出病原微生物較多,且病原微生物常具有耐藥性,極易在另外易感宿主體內定植。病原攜帶者由于病原微生物不斷生長繁殖并經常排出體外,故也是主要感染源。
(2)病人自身正常菌群。
(3)動物感染源:各種動物均可成為動物感染源。如:鼠類既是沙門氏菌的宿主,又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等傳染病的感染源。
(4)醫院環境:醫院環境極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而成為感染源。
2.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是指病原微生物從感染源傳播到易感宿主的途徑和方式。
醫院環境中主要的傳播途徑有:
(1)接觸傳播。
1)直接接觸傳播:感染源與易感宿主之間在身體上有直接的接觸,如:母嬰間皰疹病毒、沙眼衣原體、柯薩奇病毒等。
2)間接接觸傳播:病原微生物通過媒介傳遞給易感宿主,如:醫護人員的手為媒介、介入性操作等。
(2)空氣傳播。
1)飛沫傳播。
2)飛沫核傳播。
3)菌塵傳播。
(3)飲食、飲水傳播。
(4)生物媒介傳播。
(5)輸血、輸液或注射傳播。
3.易感宿主 易感宿主指對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的人。若將易感者作為一個總體,則稱為易感人群。醫院是易感人群集聚的場所,極易發生感染和感染的流行。
(二)醫院感染的分類
1.內源性感染 指病人自身攜帶病原體引起的感染,又稱自身感染。通常寄居在人體內的正常菌群或條件致病菌是不致病的,只有當人體免疫力低下、健康不佳及正常菌群發生移位時則會發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 又稱交叉感染,感染源不是病人自身。病原微生物通過人與人或環境造成直接或間接傳播給病人,引起感染。
二、醫院感染的管理
各級各類醫院都必須成立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委員會,由醫院感染管理科、醫務處、護理部、后勤部門、臨床科室、輔診科室主要負責人和抗感染藥物臨床專家等組成,在院長或副院長領導下開展工作。
(一)建立三級監控體系
在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委員會領導下,建立醫院感染管理科及三級護理管理體系,即:一級管理——病區護士長和兼職監控護士;二級管理——專科護士長;三級管理——護理部副主任。三級監控體系負責評估醫院感染發生的危險性,及時發現,及時匯報,及時處理。
(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三)落實醫院感染管理措施
(四)加強醫院感染學教育,明確醫務人員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