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消化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
第一節 常見癥狀的護理
一、惡心、嘔吐的護理
(一)病因
引起惡心、嘔吐的原因非常廣泛,在消化系統疾病中常見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疾病。
1.中樞性嘔吐 常見于顱內壓增高;尿毒癥、代謝性酸中毒;洋地黃類中毒;神經官能癥,感受到不衛生的環境、氣味等。
2.周圍性嘔吐 常見于胃黏膜受刺激、幽門梗阻等;腹腔臟器急性炎癥、腸梗阻等;暈動病、迷路炎、美尼爾綜合征等。
(二)臨床表現
惡心是一種欲將胃內容物經口吐出的不適感覺。
如急性胃炎可發生惡心、嘔吐,有時有上腹不適或疼痛,嘔吐后可緩解。
慢性胃炎惡心更為明顯。
幽門梗阻時嘔吐嚴重而且嘔吐量大,并含有隔夜食物及腐臭味。
急性腸炎病人常在惡心、嘔吐同時伴有腹瀉;
腸梗阻、急性闌尾炎時也可發生惡心、嘔吐。
肝、膽、胰腺疾病,均有惡心、嘔吐表現。
劇烈、頻繁的嘔吐可使胃液大量丟失,從而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及營養障礙。
(三)護理措施
1.觀察生命體征,觀察病人有無乏力、口渴、皮膚黏膜干燥,彈性減低等癥狀。注意觀察嘔吐的特點,記錄嘔吐的量、次數、性質、顏色及氣味。注意預防直立性低血壓和因持續性嘔吐大量的胃液丟失而發生代謝性堿中毒。
2.準確記錄出入量,定期觀察尿比重、體重的變化。積極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3. 用藥應注意的問題
(1)應用止吐劑,不能放松觀察,防止掩蓋其他病情。
(2)有些止吐劑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出現頭暈、嗜睡等,應用后需臥床休息。
4.協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活動,病人嘔吐時注意將病人頭偏向一側,以免誤吸。及時清除污物,保持病房清潔干凈,給病人提供一個舒適修養環境。
5.注意病人的心理疏導工作,應用放松術,引導病人轉移注意力,減少嘔吐發生,減輕病人的焦慮狀態。
二、腹脹的護理
(一)病因
急、慢性胃炎;
消化性潰瘍;
腸炎,腸梗阻,腸麻痹,低鉀血癥等;
腸內氣體通過障礙均可導致胃腸道脹氣;
此外,腹水或腹部腫瘤時也可出現腹脹。
(二)臨床表現
腹部脹滿、膨隆的不適感覺、暖氣、肛門排氣過多。
當腹脹嚴重時可有脹痛感,并伴有惡心、嘔吐、畏食等癥狀。如有腹水,可隨腹水加重,腹脹加重,甚至可有浮腫、呼吸困難的癥狀。
(三)護理措施
1.減輕腹脹,可采用肛管排氣、應用灌腸或軟便劑導瀉及應用薄荷油腹部熱敷的方法緩解不適。
2.嚴重腹脹時,可禁食并進行間歇性胃腸減壓,以減輕腹脹癥狀。同時,要注意觀察胃腸減壓效果、引流物的性狀和量。
3.鼓勵病人多活動,特別飯后應協助病人適當活動,促進腸道活動,以緩解癥狀。
4.飲食護理
需要注意鼓勵病人少食多餐,多食用蔬菜、高纖維食品,限制食用易產氣的食品和引起便秘的食品如豆類、牛奶、堅果、干果等。
有腹水的病人應食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鈉飲食。
一般腹水病人不需限制飲水量,而當血鈉在130mmol/L時,應限制飲水量<1500ml/d。
5.對于有腹水的病人應每日測量腹圍和體重,觀察其變化,作好記錄。應用利尿藥期問,要準確記錄出入量,觀察病人用藥后的反應,防止水、電解質紊亂的發生。
6.腹穿的護理:在操作中應觀察病人生命體征、神志和面色;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腹穿后穿刺部位應用無菌紗布覆蓋,同時注意有無液體滲出;詳細記錄腹水顏色、性狀和量,每次放腹水不宜過多,應<2500ml/次;大量放腹水后病人應臥床休息8~12小時。
三、腹痛的護理
(一)病因
腹痛常分為急性、慢性。
急性腹痛多見于炎癥,如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急性闌尾炎等;空腔臟器扭曲、梗死,如腸粘連、扭轉、腫瘤等引起的腸梗阻;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腸穿孔等。
慢性腹痛多見于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肝炎等,以及胃癌、肝癌等腹部腫瘤。
(二)臨床表現
腹腔內實質性臟器病變時腹痛多呈持續性疼痛,進行性加劇,空腔臟器病變時呈陣發性絞痛。
腹痛可表現為隱痛、鈍痛、灼痛、脹痛、刀割樣痛、絞痛等。十二指腸、胃部疾患多為中上腹部隱痛、灼痛或不適,常伴有惡心、嘔吐、噯氣、反酸、畏食等。
(三)護理措施
1.嚴密觀察疼痛的變化,了解疼痛的特點,除重視病人主訴外,還應通過觀察神志、面容、生命體征等變化,判斷疼痛的嚴重程度。
2.應協助病人采取有利于減輕疼痛的體位,緩解疼痛,減少疲勞感。對于煩躁不安病人,應加強防護安全措施,防止墜床。
3.當急性腹痛診斷未明時,最好予以禁食,必要時進行胃腸減壓。
4.遵醫囑合理應用藥物鎮痛,應注意嚴禁在未確診前隨意使用強效鎮痛藥或激素,以免改變腹痛的臨床表現,掩蓋癥狀、體征而延誤病情。
5.根據情況可選擇局部熱敷、針灸等方法緩解疼痛,但急腹癥時不能熱敷。
6.針對病人發生腹痛的病因,教給病人緩解或預防腹痛的方法。如對于消化性潰瘍病人,應講解引發潰瘍疼痛的誘因,使患者能夠在飲食、嗜好、情緒、生活節奏等方面多加注意;對于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病人,應告訴病人如何預防疾病的再次發作。
四、腹瀉的護理
(一)病因
當大便次數超過每日3次,且稀薄、容量及水分增加時,即為腹瀉。
引起腹瀉的常見原因有腸黏膜炎癥、潰瘍;
胃、胰、肝膽系統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或腸道吸收功能不良;
胃腸道水和電解質分泌過多或吸收受抑制引起,如霍亂。
1.急性腹瀉以食物中毒、急性傳染病為最常見。飲食不當、變態反應性疾病、化學藥品和毒物的刺激也可引起。
2.慢性腹瀉
(1)腸源性腹瀉:如慢性腸道感染、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腸道腫瘤、慢性非異性炎癥。
(2)胃源性腹瀉: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癥、胃癌、胃空腸吻合術后,主要表現為腐敗性消化不良。
(3)胰源性腹瀉: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是由于胰腺外分泌缺乏而引起腸道消化吸收不良所致。
(4)肝膽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黃疸、慢性膽囊炎等。
(5)功能性腹瀉:如精神神經性腹瀉、結腸過敏等。
(二)臨床表現
腹瀉常可伴有腹痛、大便緊迫感及肛周不適感。
1.腸黏膜因炎癥、潰瘍等,造成大量滲出,導致腹瀉。
腹瀉特點是糞便含水量大,并有膿、血或黏液,多伴有腹痛、發熱。
腸道內水溶性物質吸收障礙,腸蠕動加快而發生腹瀉。
2.胃、胰、肝膽系統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或腸道吸收功能不良。
腹瀉特點是糞便常有不消化食物、泡沫及惡臭,多不伴腹痛,禁食后腹瀉可緩解。
3.胃腸道水和電解質分泌過多或吸收受抑制引起,如霍亂。
腹瀉特點是水樣便,排便量大,糞便無膿血、黏液。
長期腹瀉可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營養不良性水腫。
(三)護理措施
1.照顧病人情緒,提供較安逸的用廁和清洗條件,對腸道傳染病所致的腹瀉,應嚴格進行消毒隔離。
2.準確記錄出入量,嚴格記錄排便次數、性狀和量。注意有無脫水體征。
3.全身癥狀明顯者,應臥床休息,減少體力消耗。
飲食以低脂少渣食物為主,易消化、低纖維素的流食、半流食,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一次進食量不宜過多。囑病人多飲水,以防頻繁腹瀉引起脫水。
慢性腹瀉病人亦需減少活動,注意飲食調節和保持樂觀情緒。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熱水袋熱敷,以緩解腹瀉時伴隨的腹痛癥狀。
4.對排便次數多和排稀水樣便者,要隨時估計脫水程度加以補充,并適當補充氯化鈉和其他電解質。便后用1:5 000高錳酸鉀溶液溫熱坐浴,或會陰部熱敷,以保護肛門周圍皮膚和黏膜。必要時可在肛周涂抗生素軟膏或鞣酸軟膏。
5.用藥應注意的問題
(1)腹瀉嚴重者可按醫囑選用止瀉藥如復方地芬諾酯、鞣酸蛋白等,并觀察止瀉效果不良反應。
(2)腹瀉診斷不明者,使用止瀉藥應審慎,以免貽誤病情。
(3)有腹痛者可用解痙止痛藥,并觀察止痛效果和不良反應。
五、嘔血與黑便的護理
(一)病因
1.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等。
2.胃、十二指腸疾病如消化性潰瘍、急性胃炎、胃黏膜脫垂、胃癌等。
3.肝臟疾病如肝硬化所致食管 胃底靜脈血張破裂。
4.膽道和胰腺疾病如膽道和胰腺的炎癥、腫瘤等。
5.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應激性潰瘍等。
食管、胃、十二指腸及膽道系統的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部位,其中消化性潰瘍出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胃黏膜病變及胃癌出血等是常見疾病。
嘔血與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現。
嘔血一般都伴有黑便,但黑便不一定伴有嘔血。
嘔血與黑便的顏色取決于上消化道出血的量及速度,上消化道出血量為5ml左右。即可使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出血量達60ml時可產生黑便。
當出血量大而迅速,血液在腸道內推進較快,也可使糞便呈暗紅色甚至鮮紅色。
(二)臨床表現
嘔血時可出現惡心、胃部不適、腹痛、周身不適。黑便時可無任何癥狀,也可有腹脹、腹痛。
當出血量>500ml時,可出現頭暈、心悸、出汗、四肢發涼,精神萎靡、煩躁不安,甚至出現意識模糊等循環衰竭癥狀。實驗室檢查會有血紅蛋白下降。
(三)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 關心體貼病人,照顧其護理需要,如保暖、床上使用便器、漱口搽面、保持衣被和床單位整潔舒適等,給予親切安慰,說明情緒安定有助止血,以免因精神緊張導致反射性血管擴張,加重出血。
2.補充血容量
迅速建立靜脈通路進行補液、輸血。出血性休克的糾正關鍵在于短期內補足血容量,這樣才能維持有效血循環。
根據病人血壓、脈搏、周圍循環狀況、血紅蛋白量調整補液速度,
如收縮壓<80mmHg,脈搏>120次/分,血紅蛋白<80g/L,尿量<20ml/h,心肺功能正常者,可每小時輸全血或新鮮血300ml,或補液1000ml;當收縮壓>100mmHg,輸血、補液的速度可適當減慢,以免引起急性肺水腫或因血壓突然升高引起再出血。
3.止血措施 根據出血原因和病情,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劑:
胃潰瘍出血用冰鹽水洗胃,胃內降溫可使血管收縮、血流減少,減少胃的分泌和運動功能;或在內鏡下噴灑藥物或用激光止血;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用雙氣囊三腔管壓迫止血或用硬化劑治療。
4.飲食 如為消化性潰瘍出血,可在止血后24小時給予溫流質飲食;消化性潰瘍小量出血,一般不需禁食,可攝入少量流質飲食,以中和胃酸,減少饑餓性胃腸蠕動,有利止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需禁食時間較長,一般于出血停止48~72小時后可先試給半量冷流質飲食。
5.治療護理 立即建立靜脈通道。配合醫生迅速、準確地實施輸血、輸液、各種止血治療及用藥等搶救措施,并觀察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輸液開始宜快,必要時測定中心靜脈壓作為調整輸液量和速度的依據。避免因輸液、輸血過多、過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腫,對老年病人和心肺功能不全者尤應注意。
肝病病人忌用嗎啡、巴比妥類藥物;宜輸新鮮血,因庫存血含氨量高,易誘發肝性腦病。準備好急救用品、藥物。
六、黃疸的護理
(一)病因
血清總膽紅素超過2.Omg/dl時,臨床上即可查到黃疸。
引起黃疸的消化系統疾病常見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引起的肝細胞性黃疸,膽道阻塞性疾病如炎癥、水腫、結石、腫瘤、蛔蟲等引起的阻塞性黃疽。
(二)臨床表現
鞏膜、黏膜和皮膚黃染,可有全身皮膚瘙癢。伴隨肝功能的下降,病人可出現乏力、發熱、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腹脹、便秘或腹瀉、消瘦。
(三)護理措施
1.密切注意觀察病情變化,注意黃染的分布、深淺和尿、便的顏色。
2.保證病人充足的休息,作好皮膚護理,減少刺激,增加舒適感。保持大便通暢,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幫助減輕黃疸癥狀。
3.根據病因,合理安排飲食,保證營養的攝取,適當進食粗纖維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