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圍麻醉期護理
本節考點:
(1)麻醉前準備
(2)術前用藥
(3)麻醉后蘇醒期的護理
一、麻醉前準備
(一)麻醉前一般準備
1.成人術前禁食8~12小時,禁飲4~6小時,以防止麻醉后呼吸道誤吸或嘔吐。
2.麻醉前應改善病人的全身狀況,糾正生理功能的紊亂和治療身體其他系統的疾病,以增加身體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力。
3.病人精神方面,應著重消除病人對麻醉和手術的顧慮。
(二)麻醉前訪視
對保證病人安全,使之平穩度過麻醉和手術具有重要的意義。
1.目的
(1)通過與病人交流,有助于消除其對麻醉和手術的恐懼心理。
(2)與外科醫生討論,了解病情、手術的范圍、大約出血量、手術的危險性、是否需要特殊的麻醉處理,如低溫或控制性降壓麻醉等,以制定詳細的麻醉方案。
2.內容
(1)病史:
1)個人史:包括體力勞動史、特殊嗜好(如煙、酒)史和藥物成癮史等。
2)過去史:有無中樞神經、心血管和呼吸等系統疾病。
3)既往手術、麻醉史:包括病人以往所用的麻醉藥物、方法和術中、術后的詳細情況。
4)治療、用藥史:是否應用降壓藥、B受體阻滯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強心藥、利尿藥、抗生素、降糖藥、鎮靜安定藥、三環類抗抑郁藥等,劑量、用藥時間及特殊反應。
5)家族史:家族成員中有無遺傳、過敏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史。
(2)全身狀況:包括病人的精神狀態、營養發育情況、有無貧血或發紺、發熱、脫水及體重變化等。
(3)判定臟器、系統功能:根據各系統及臟器的功能狀態,判斷病人對麻醉的耐受力。
二、術前用藥
合理的術前用藥可以減輕病人的精神負擔、完善麻醉效果。應根據病人的全身情況、特殊病情、所用麻醉藥、麻醉方法以及手術方案加以合理選擇。
(一)鎮靜催眠藥
可以抑制病人的情緒激動和多種生理功能,如感覺減退、肌張力下降、血壓下降、心率下降、自主神經功能得以平衡及基礎代謝率降低,從而有助于麻醉誘導。
1.巴比妥類 如苯巴比妥術前晚或術前2小時應用。
2.地西泮類 如地西泮、氯羥地西泮、硝基地西泮。此類藥物由于有抗焦慮及遺忘作用而優于巴比妥類,在治療局麻藥中毒反應時也屬首選。
(二)鎮痛藥
與全身麻醉藥起協同作用,增強麻醉效果,減少麻醉藥用量。
1.嗎啡 是阿片受體激動劑,具有很強的鎮痛和鎮靜作用。
2.哌替啶 鎮痛作用同嗎啡,不引起平滑肌痙攣。麻醉前應用。
3.其他鎮痛藥 ①噴他佐辛:鎮痛強度為嗎啡的1/3,具有鎮靜作用,對循環、肝腎功能影響輕,但不宜用于嬰幼兒、腦外傷和呼吸功能不全者;②芬太尼:鎮痛強度為嗎啡的100倍,對呼吸中樞抑制明顯,對循環影響輕。
(三)抗膽堿能藥
主要作用為抑制涎腺、呼吸道腺體分泌,利于保持呼吸道通暢。如阿托品、東莨菪堿麻醉前皮下或肌內注射。
(四)抗組胺藥
可以拮抗或阻止組胺釋放。H1受體阻滯劑作用于平滑肌和血管,解除其痙攣。常用異丙嗪。
三、麻醉后蘇醒期的護理
手術結束后,除意識障礙病人需帶氣管插管回病房外,一般應待病人意識恢復、拔除導管后送回病房。此部分工作可在手術室或在麻醉恢復室完成。某些危重病人則需直接送入ICU。
(一)拔管條件
1.意識及肌力恢復,根據指令可睜眼、開口、舌外伸、握手等,上肢可抬高10秒以上。
2.自主呼吸恢復良好,無呼吸困難的表現。
3.咽喉反射恢復。
4.鼻腔、口腔及氣管內無分泌物。
(二)麻醉恢復室的工作
1.觀察和評價生命體征
(1)呼吸系統:①觀察呼吸次數及胸腹部呼吸動度。以判斷吸呼比、呼吸深淺是否合適,有無“三凹征”表現;②肺部聽診,判斷氣管導管的位置是否合適,有無肺不張、肺氣腫、分泌物;③脈搏、血氧飽和度是否正常;④氣管內插管時呼吸監護儀的CO2曲線的判斷,必要時作血氣分析。
(2)循環系統:①根據血壓、中心靜脈壓、肺動脈壓判斷循環血量、心功能;②脈搏、心率強弱及有無受呼吸的影響;③心電圖監護。鑒別心律失常和診斷心肌缺血;④末梢循環:壓甲床→蒼白→放松→再灌注紅潤,1秒內為正常,延長則表示末梢循環不良;⑤尿量;⑥中樞神經系統,包括意識、瞳孔大小、對光反射、疼痛的感知和體溫。
2.蘇醒過程的管理和病人的轉送 體位變化對循環影響很大,尤其在血容量不足時,故在轉運前應補足容量,輕柔、緩慢地搬動病人。轉送過程中確保靜脈、動脈、氣管中各種管道的妥善固定,防止脫出。有嘔吐可能者應將其頭側傾。
(三)病人回普通病房的條件
1.神經系統 ①意識恢復;②肌力恢復;③可根據指令睜眼、開口、握手。
2.呼吸系統 ①已拔除氣管內插管;②通氣量足夠;③呼吸頻率正常;④無呼吸道梗阻(如舌后墜、分泌物等);⑤肺聽診無異常;⑥根據指令可以深呼吸、咳嗽。
3.循環系統 ①血壓、心率正常、穩定;②心電圖示無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表現。
4.其他 ①無明顯血容量不足的表現;②血氣分析結果正常;③體溫在正常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