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葉病變位置相對隱蔽,常以癲癇大發作為首發癥狀,發現腫瘤時體積多已較大。手術是目前治療島葉病變的主要手段,但術中若不能充分暴露腫瘤,常不能達到充分切除腫瘤,去除癲癇的目的;尤其是當腫瘤發于優勢半球,不適當的手術操作往往會引起額葉或顳葉的損傷,引起失語癥或新的癲癇灶。我們采用額顳開顱經側裂池入路暴露并切除腫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1.病例選擇:我院收治住院的島葉病變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齡22~50歲,平均39歲。病程1.5~1.8個月,平均6個月。均為右利者。
2.臨床表現:全部病例均以發作性意識喪失伴肢體抽搐等癲癇大發作為首發癥狀。經CT或MRI檢查后方發現腫瘤。入院時查體,除2例有病灶,對側肢體肌力稍減退外,其余均無陽性體征。
二、方法
全麻插管下采用常規額顳部開顱,剪開硬腦膜后暴露側裂池,于顯微鏡下銳性分離側裂池蛛網膜,由淺漸深,注意保護側裂靜脈叢。側裂池松解范圍上后方可達緣上回處,下方到顳極前方,松解側裂池之蛛網膜后,額、顳葉腦組織間可自行分離,一般不需牽拉腦組織,在側裂池深面額顳葉間可見島葉,島葉膠質瘤外觀多呈灰白色、魚肉狀、質軟、供血不豐,分級較低的星形細胞瘤多有較完整的軟腦膜包裹,于軟腦膜外分離腫瘤與額、顳葉腦組織的關連,并用棉花保護。此時先行瘤內分塊切除,待瘤內充分減壓后再進一步經瘤周分離,為避免牽拉腦組織,可將床頭向左、右不同方向傾斜,增加對額顳葉深面下的腫瘤暴露,以利于充分切除腫瘤。大腦中動脈常有分支穿行于瘤中,應避免損傷。全切腫瘤后止血多較為容易。止血滿意后常規關顱。術后常規應用抗癲癇藥物防止癲癇發作。
結果
1.影像診斷:CT或MRI顯示病變位于左側島葉 13例,右側島葉2例,腫瘤大小為3~4 cm 4例,4.1~6 cm 9例,直徑>6 cm者2例。
2.病理診斷:病理證實星形細胞瘤9例,間變型星形細胞瘤2例,混合型膠質瘤(少枝膠質細胞瘤+星形細胞瘤)2例,少枝膠質細胞瘤1例,動靜脈畸形1例(圖1,2)。
圖1 術前MRI右島葉膠質瘤(箭頭示)
圖2 術后當晚CT顯示腫瘤全切(箭頭示)
3.手術效果:在全部15例患者中,依術中發現及術后早期CT影像證實全切除者10例,近全切除者5例。于術后30 min~2 h后清醒,無失語及肢體活動障礙。因術后常規應用抗癇藥,無癲癇發作。術后早期CT檢查未發現明確的額、顳葉腦組織損傷征象。
4.隨訪結果:隨訪15例,隨訪1~3個月。除9例因出院繼續服用抗癲癇藥未出現癲癇癥狀外,6例出院1個月后自動停藥亦無癲癇發作。患者及家屬未發現術后明顯記憶力下降或失語癥狀。
討論
神經解剖學研究證明,左側大腦半球與語言、意識、數學分析等密切相關,右側大腦半球則主要感知非語言信息,音樂、圖形和時空概念[1]。一般認為,語言中樞在一側大腦半球發展起來,即使善用左手(左利)者也僅有一部分人語言中樞在右側半球,故左側大腦半球被認為是語言的優勢半球,90%失語都是因左側大腦半球受損的結果。解剖上島葉呈三角形島狀,位于外側裂溝的深面,被額葉、頂葉、顳葉所掩蓋,與內臟感覺有關。在額下面的后部為運動性語言中樞,受損后可出現運動性失語;在顳上回的后部為聽覺性語言中樞,受損后可出現感覺性失語,因此在暴露島葉病變時,若不能合理地解除額、顳葉等對其的掩蓋,不僅達不到切除病變的目的,相反會引起失語癥等后遺癥,對顳葉前部的損傷或切除會影響患者記憶功能[2],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尤其是當病變發生在優勢半球時,故選擇適宜的手術入路對治療島葉病變至關重要。 Demonte[3]認為,適宜的手術入路應符合以下條件: (1)最大程度地暴露病變;( 2)距離病變部位最近;(3)能夠盡早地阻斷病變的血供 ;(4)對腦組織牽拉程度較輕。Pia[4]以及Salcman等[5]亦認為,對大腦半球腫瘤手術切除時應選擇距離皮層最近的途徑,避免對皮層的邊緣等不適當的牽拉造成軟膜下出血。因此,我們認為,分離側裂池蛛網膜后,松解額顳葉之間的連結,經側裂池間暴露島葉病變是最為符合腦組織解剖,以及上述手術入路選擇條件的。經過分離側裂池蛛網膜,額、顳葉腦組織間的自然分離,側裂間隙擴大,常不需過度牽拉額、顳葉,尤其是在優勢半球避免了術后失語等并發癥,在顯微鏡下可做到腫瘤全切或近全切除。
島葉病變雖然位置深且隱蔽,但選擇適宜的手術入路配合顯微外科技術,仍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選擇側裂池入路最為符合腦組織的解剖。手術的關鍵在于細致、銳性分離側裂蛛網膜,盡量避免損傷額、顳葉組織及側裂內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