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素
第一代 萘啶酸 G-
第二代 吡哌酸 G-、部分G+菌
第三代 氟喹諾酮類 G-、G+球菌、衣原體、支原體、軍團菌、結核桿菌
第四代 新氟喹諾酮類 G-、G+球菌、衣原體、支原體、軍團菌、結核桿菌、厭氧菌
第一節 喹諾酮類抗菌藥
氟喹諾酮類共性:
【藥動學特點】
1.口服吸收好,但易受陽離子影響。
2.血漿蛋白結合率低,體內分布廣
a.肺、腎、肝等內臟 b.骨、關節 c.腦脊液
3.大多以原形經腎排泄:(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羅沙星
少數經肝臟代謝:環丙沙星、諾氟沙星
【抗菌作用】特點
1.革蘭陰性菌:需氧革蘭陰性桿菌、銅綠假單孢菌
2.革蘭陽性球菌
3.衣原體、支原體、軍團菌、結核桿菌
【臨床應用】
1.泌尿生殖道感染——氧氟、洛美、依諾
2.腸道感染——可替代氯霉素作治療傷寒的首選藥
3.呼吸道感染——可替代大環內酯類用于軍團菌、分枝桿菌感染
4.骨骼系統感染:急慢性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首選
5.皮膚軟組織的感染
6.其他:敗血癥、細菌性腦膜炎、腹腔炎等嚴重感染 (傷寒)
【耐藥性】本類藥物中有完全交叉耐藥性
與其他藥物無交叉耐藥性
【不良反應】
消化道反應
中樞神經系統反應
光敏性皮炎等過敏反應
關節痛、肌肉痛、關節炎
幼年動物輕度軟骨組織損害
第二節 磺胺類抗菌藥物及甲氧芐啶
分類:短效類>10h 中效類10--24h 長效類<24h
一、磺胺類藥物共性:
SD SMZ 與血漿蛋白結合少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量達血藥濃度的40%-80%,易在腎小管中析出結晶引起泌尿系統不良反應。
【抗菌作用】特點
1.革蘭陽性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
2.革蘭陰性菌:腦膜炎球菌、淋球菌、鼠疫桿菌、流感桿菌、肺炎桿菌、傷寒桿菌
3.對立克次體不僅無效,反而能刺激其生長
磺胺類藥物
【臨床應用】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SD
2.呼吸道感染——SMZ+TMP
3.泌尿道感染——SIZ
4.傷寒 ——SMZ+TMP
5.鼠疫——SD+鏈霉素
6.腸道感染
7.局部軟組織和創面感染:磺胺嘧啶銀——銅綠假單孢菌
【不良反應】
1.泌尿系統的損害
預防:①加服碳酸氫鈉;②多飲水;③定期查尿常規
2.過敏反應 磺胺類之間有交叉過敏反應
3.造血系統反應:骨髓抑制、溶血性貧血
4.其他:新生兒黃疸
二、常用磺胺類藥
1.磺胺嘧啶(SD)
【作用特點】1.口服易吸收,易通過血腦屏障
2.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曾經首選
3.尿路感染:+碳酸氫鈉
4.鼠疫:+鏈霉素
2.磺胺甲噁唑(SMZ)
【作用特點】1.口服易吸收,腦脊液<SD
2.乙酰化物尿中濃度高,尿路感染
3.中耳炎、呼吸道感染、支原體感染
4.傷寒:+TMP
3.磺胺嘧啶銀 外用于銅綠假單孢菌感染
4.磺胺醋酰眼部感染
三、甲氧芐啶(TMP)
磺胺增效劑,合用可 a.增效、b.防耐藥
復方新諾明——TMP+SMZ(1:5)
雙嘧啶片———TMP+SD (1:10)
【臨床應用】
呼吸道、尿路、腸道感染;
腦膜炎、敗血癥;
傷寒、副傷寒;
惡性瘧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