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 Siberian Cocklebur Fruit
【異 名】 疔瘡草、野茄子、刺兒棵、粘粘葵。
【來 源】 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 的帶總苞的果實。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莖粗糙,有短毛。葉互生,三角狀卵形,長6-10cm,寬5-10cm,先端銳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缺刻或3-5淺裂,有不規則粗鋸齒,兩面有粗毛;葉柄長3-11cm。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球形,花冠筒狀,5齒裂;雌花序在下,卵圓形,外面有鉤刺和短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草藥產地】 生于荒地、山坡等干燥向陽處。分布于全國各地。
【采 收】 9-10月割取地上部分,打下果實,曬干,去刺,生用或炒用。
【藥 材】 紡錘形或橢圓形,長1-1.5cm,直徑0.4-0.7cm。表面黃棕色七黃綠色,有鉤刺。頂端有2枚粗刺,基部有梗痕。質硬而韌,2室,各有1枚瘦果,呈紡錘形,一面較平坦,頂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縱紋。種皮膜質,淺灰色,子葉2枚,有油性。氣微,味微苦。
【飲 片】 需碾去刺,或再炒黃。
【藥用價值】 含蒼耳甙(xanthostrumarin)。葉含蒼耳醇(xanthanol)、異蒼耳醇(jsoxanthanol)、蒼耳酯(xanthumin)等。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苦。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
【主 治】 散風濕,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淵流涕、風疹瘙癢、濕痹拘攣。
【功效作用】
1.用于鼻淵頭痛,風寒頭痛。本品溫和疏達,味辛散風,苦燥濕濁,通竅止痛,用治鼻淵頭痛、不聞香臭、時流濁涕,常配伍辛夷、白芷、薄荷同用,即蒼耳子散。用治外感風寒,,惡寒無汗、頭痛鼻塞者,可與防風、白芷、羌活、藁本等同用。
2.用于風濕痹痛。本品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治風濕痹證,四肢拘攣,可單用,或與秦艽、蠶砂、萆區等同用,泡酒服,如史國公藥酒。
此外,本品與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等藥同用,治風疹瘙癢。又本品研末,用大風子油為丸,還治疥癬麻風,皆取散風除濕的作用。
【中藥用法】 煎服,3 -10g 。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 血虛頭痛不宜服用。過量服用易致中毒。
【古代藥經】
《本經》:“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
《要藥分劑》:“治鼻淵鼻首,斷不可缺,能使清陽之氣上行巔頂也。”
附藥:蒼耳草
為蒼耳的莖葉。性味苦、辛,微寒;有小毒。功能祛風,清熱,解毒。主要用治風濕痹痛,四肢拘急等癥。可調和作羹,如蒼耳葉羹。又可用于麻風、疔毒、皮膚瘙癢諸證。本品有毒,內服不宜過量,亦不能持續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適量。本品散氣耗血,不宜于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