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護理學的理論主要是引用其他學科的,如社會學、心理學和醫學等學科的理論。自從1950年至今,已有一些護理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少專門論述護理的護理模式,為建立護理獨特的理論和護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其中,MarthaE.Rogers的生命過程模式認為,人是整體的人,人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在其相互作用時,雙方同時進行著塑造和被塑造,因而應被同時理解,而在其相互作用中所出現的不斷修正也就是生命過程的系列變化。在護理工作中,應利用各種條件以加強人與環境的關系,使人的整體性得到提高。該模式特別強調整體的人與人、人與環境的持續相互作用,如果個體以外的任何事物與人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則護士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由于護士是一個整體,病人也是一個有意愿的整體,護理就應是“和”病人一起工作,而不是“為”或“替”病人工作,護士應考慮的是整個人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問題或滿足有限的一部分需要;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但病人發生了改變,護士也得到再塑造。ImogeneM.King的達標理論經提出,人類有三種健康需要,即:
①保健知識的需要;
②預防疾病時所尋求的照顧需要;
③在人們不能自助時的照顧需要。護理工作要全面滿足所有的健康需要,離不開護患之間和諧地互動以確定問題、制定目標和達到目標。達標理論特別強調溝通在達標中的重要性,須在護理程序的每一階段予以重視。此外,其他的一些護理模式如保健系統模式、行為系統模式、人際間關系模式、自理模式及適應模式等均從不同側面支持整體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