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病人的護理
第一節 血液及造血系統的解剖生理
血液及造血系統由血液及造血器官組成。血液由血細胞及血漿組成。造血器官有骨髓、胸腺、肝、脾和淋巴結。
一、血細胞的生成及造血器官
血細胞主要在骨髓生成。骨髓源源不斷地輸出新生細胞,補充血液中衰老死亡的血細胞,形成動態平衡。血細胞起源于卵黃囊的中胚層造血干細胞,又稱多能干細胞,具有不斷自我更新與多向分化增殖的能力。干細胞一分為二時,一方面仍保持干細胞的特性,另一方面則向各系細胞分化成為定向造血干細胞,即造血祖細胞。造血祖細胞在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分別增殖分化成為淋巴細胞、漿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單核細胞及各種粒細胞等。
胚胎成形后造血干細胞隨血流移居肝和脾,最后種植于紅骨髓內。所以,在胚胎期24周前,胎肝為主要造血器官。嬰兒出生后,肝、脾造血功能迅速停止,紅骨髓成為主要造血器官,5~7歲以前的兒童全身骨髓都參與造血,隨著年齡的增長,長骨的紅骨髓逐漸被無造血功能的脂肪組織(黃骨髓)替代,僅留下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顱骨和長骨近端骨骺處有活躍的造血功能,當機體需要時,黃骨髓又可轉變為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在骨髓造血不能完全代償時,肝脾可恢復部分造血功能,稱為髓外造血,但成年人如果出現骨髓外造血,則是造血功能紊亂的表現。淋巴細胞在淋巴器官和淋巴組織增殖,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二、血液組成及血細胞生理功能
(一)血液組成
血液又稱外周血,由血漿及血細胞組成。血細胞成分有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3種。
(二)血細胞的生理特征及功能
1.紅細胞 正常成熟紅細胞有很大的可塑變形性,主要成分為血紅蛋白,主要功能是運輸氧和二氧化碳。
2.白細胞 白細胞種類不同,形態與功能各異。主要功能是參與人體對入侵異物的反應過程。
(1)粒細胞:①中性粒細胞:具有殺菌或抑菌作用,是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②嗜酸性粒細胞:主要功能是破壞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的生物活性物質,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具有抗過敏、抗寄生蟲作用。③嗜堿性粒細胞:顆粒內含組胺、過敏性慢反應物質、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質,主要與變態反應有關。
(2)單核細胞:單核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時,能吞噬、消滅細胞內的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瘧原蟲、病毒),清除衰老組織,識別、殺傷腫瘤細胞。激活了的單核巨噬細胞在特異性免疫應答的誘導和調節中起關鍵作用。
(3)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在免疫應答反應中起核心作用,故又稱免疫細胞。其中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B細胞參與體液免疫。
3.血小板 主要參與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保持毛細血管內皮的完整性。
4.小兒血液特點
(1)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由于胎兒期處于相對缺氧狀態,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較高。生后由于自主呼吸建立,紅細胞生成素減少,骨髓造血功能暫時性降低,紅細胞破壞增加,生長發育迅速,循環血量增加等因素,生后2~3個月出現“生理性貧血”,約至12歲達成人水平。
(2)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白細胞總數8歲后接近成人水平;白細胞分類主要是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兩次交叉(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在生后4~6天;第二次交叉出現在4~6歲,6歲后逐漸與成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