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神經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
第一節 神經系統解剖生理
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分別位于顱腔和椎管內。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內臟神經三部分,根據周圍神經的分布可以分為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軀體神經分布于體表、骨關節和骨骼肌,內臟神經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平滑肌和腺體。
腦位于顱腔內,分為端腦、間腦、小腦和腦干四部分,腦干自上而下依次為中腦、腦橋和延髓。在大腦皮質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定位。骨性顱腔被小腦幕分成幕上腔和幕下腔。幕上腔又被大腦鐮分隔成左右兩分腔,分別容納左右大腦半球。中腦在小腦幕切跡裂孔中通過,其外側與大腦顳葉的鉤回、海馬回相鄰。動眼神經從中腦腹側的大腦腳內側發出,通過小腦幕切跡走行在海綿竇的外側壁直至眶上裂。幕下腔容納腦橋、延髓和小腦。顱腔與脊髓腔相連處的出口稱為枕骨大孔,延髓下端通過此孔與脊髓相連,小腦扁桃體位于延髓下端的背面,其下緣與枕骨大孔后緣相對。
脊髓位于椎管內,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新生兒約平第3腰椎下緣。脊髓兩側連有由神經纖維組成的神經根,前根由運動纖維組成,后根由感覺纖維組成,前根和后根有椎間孔處合成脊神經,脊神經共有31對,與每一對脊神經相連的一段脊髓稱為一個脊椎節段。
腦和脊髓的表面有三層膜,由外向內依次為硬膜、蛛網膜和軟膜。脊髓蛛網膜與軟脊膜間的腔隙稱蛛網膜下隙,內含腦脊液。腦脊液是無色透明的液體,由各腦室的脈絡叢產生,流動于腦室及蛛網膜下隙內,它處于不斷產生和回流的相對平衡狀態。具有運輸營養物質、帶走代謝產物、調節顱腔內的壓力以及減緩外力對腦的沖擊等作用。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的規律性應答。反射的結構基礎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部分。反饋調節分為負反饋和正反饋,負反饋指調節結果反過來使調節原因或調節過程減弱的調節方式,如內環境穩態的維持,降壓反射等。正反饋指調節結果反過來使調節原因或調節過程加強的調節方式。
神經系統在人體功能調節中起主導作用,它聯絡和調節體內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使之互相聯系、互相配合成為統一的有機整體,又對體內、外各種環境變化做出完善的適應性調節,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附:小兒神經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一)腦
小兒出生時大腦的重量約
(二)脊髓
小兒脊髓的發育,在出生時已較為成熟,約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