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危重病人的搶救和護理
1.常用搶救技術(shù)
2.危重病人的護理
對危重病人的搶救是醫(yī)療護理工作中重要任務,在搶救過程中需要爭分奪秒。因此,必須在思想上、組織上、物質(zhì)上、技術(shù)上做好充分準備,并且需要常備不懈,只有這樣才能在遇有急危重病人時,當機立斷、全力以赴,積極進行搶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第一節(jié) 常用搶救技術(shù)
一、心肺復蘇技術(shù)
心肺復蘇指心跳和(或)呼吸驟停者在開放氣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將帶有新鮮空氣的血液運送到全身各部,盡快恢復自主呼吸和循環(huán)功能。其主要目標是對心、腦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延長機體耐受臨床死亡的時間。包括開放氣道(airway,A)、人工呼吸(breathing,B)、胸外心臟按壓(circulation,C)三個步驟。心肺復蘇是最主要的急救技術(shù)之一,可挽救眾多心臟驟停病人的生命。
(一)心臟驟停的原因
許多原因可引起心臟驟停,常見原因分為兩類:
1.心源性心臟驟停由心臟本身的病變所致,如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傳導阻滯等。
2.非心源性心臟驟停由其他疾患或因素影響心臟所致。包括:
(1)突然的意外事故:如電擊、溺水、自溢、嚴重創(chuàng)傷;
(2)藥物中毒或過敏:如銻劑、洋地黃類、青霉素;
(3)嚴重的電解質(zhì)紊亂與酸堿平衡失調(diào):如高血鉀、低血鉀、酸中毒;
(4)手術(shù)和麻醉意外:如心臟直視手術(shù)、心導管檢查、麻醉藥過量;
(5)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如腦血管意外、腦炎。
(二)心臟驟停的臨床診斷
1.主要征象
(1)突然意識喪失:輕搖、輕拍、呼喊病人無反應。
(2)大動脈搏動消失:選用頸動脈和股動脈。頸動脈于喉結(jié)旁開1~2cm處;股動脈位于股三角區(qū),可在髂前上棘和恥骨結(jié)節(jié)連線的中點觸摸有無搏動。因頸動脈淺表且頸部暴露,易于迅速判斷。
符合上述標準即可作出心臟驟停的診斷,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2.其他癥狀
(1)呼吸停止:搶救者頭側(cè)向病人胸部,眼觀察病人胸部有無起伏,耳貼近病人口鼻部,聽有無氣流聲,面部感覺有無呼吸道氣體流出,以此作出判斷。
(2)瞳孔散大:須注意循環(huán)完全停止后超過1分鐘才會出現(xiàn)瞳孔散大,且有些病人可始終無瞳孔散大現(xiàn)象,同時藥物對瞳孔的改變也有一定影響。
(3)皮膚蒼白或發(fā)紺:一般以口唇和指甲等末梢處最明顯。
(4)心尖搏動及心音消失:聽診無心音。心電圖表現(xiàn)為心室顫動或心室停頓,偶爾呈緩慢而無效的心室自主節(jié)律(心電-機械分離)。
(5)傷口不出血;
(三)心肺復蘇(CPR)步驟
1.A(airway)保持氣道通暢 病人仰臥,頭偏向一側(cè);清除口鼻分泌物、嘔吐物、異物;松開領(lǐng)扣、領(lǐng)帶、腰帶等;打開氣道是解除呼吸道阻塞的重要技術(shù)。
(1)仰面抬頦法:搶救者一手置于前額,手掌用力向后壓使其頭部后仰,另一手指置于病人的下頜骨下方,將頜部向前抬起。解除舌后墜效果最佳。
(2)仰頭抬頸法:搶救者一手抬起病人頸部,另一手以小魚際肌側(cè)按病人前額,使其頭后仰,頸部上托。頭、頸部損傷病人禁用。
(3)托下頜法:搶救者雙肘置病人頭部兩側(cè),將雙手示、中、無名指放在病人下頜角后方,向前抬起下頜,雙拇指推開病人口唇,用手掌根部及腕部使頭后仰。適用于懷疑有頸部損傷病人。
習題:
為心肺復蘇病人開放氣道時行仰頭—抬頦的作用是:
A.防止頸部肌肉無力
B.便于清除口腔異物
C.防止假牙脫落
D.減少痰液分泌
E.解除呼吸道阻塞
『正確答案』E
2.B(breathing)人工呼吸恢復病人自主呼吸的方法。
(1)口對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首選方法。
方法:搶救者用保持病人頭后仰手的拇、示指捏住病人鼻孔,吸一口氣,屏氣,雙唇包住病人口部(不留空隙),用力吹氣,吹氣畢,松開口鼻。
有效指標:病人胸部起伏,且呼氣時昕到或感到有氣體逸出。
注意:首次吹氣以連吹兩口為宜;防止吹氣時氣體從口鼻逸出;頻率成人為14~16次/分;每次吹氣量約為800ml。
(2)口對鼻人工呼吸:用于嬰幼兒、口腔嚴重損傷或牙關(guān)緊閉者。
習題:
口對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氣量約為:
A.2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正確答案』D
3.C(circulation)人工循環(huán) 用人工的方法促進血液在血管內(nèi)流動,使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臟器。其主要方法是胸外心臟按壓術(shù)。操作要點:
(1)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處。
(2)按壓手法:搶救者站或跪于病人側(cè),左手掌根部置于按壓部位,右手掌壓在左手背上,雙肘關(guān)節(jié)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壓。
(3)按壓深度:胸骨下陷3~5cm。
(4)按壓頻率:80~100次/分鐘。
(5)按壓和放松時間比為1:2。
(6)人工呼吸與胸外心臟按壓比例:單人與雙人操作均為2:30。
(7)有效指標:大動脈可捫及搏動,收縮壓在60mmHg(8.0kPa)以上;皮膚、黏膜色澤轉(zhuǎn)為紅潤;散大的瞳孔縮小;自主呼吸恢復;昏迷變淺,神經(jīng)反射出現(xiàn)。
(8)注意事項;①部位準確:過高可傷及大血管,偏離胸骨可能引起肋骨骨折;過低可傷及腹部臟器或引起胃內(nèi)容物反流;②手法準確:確保按壓力垂直作用于病人胸骨;兩手指不能觸及病人胸壁,可兩手手指均后翹或兩手手指相互交叉;放松時,搶救者的手掌不能離開按壓部位,以免造成錯位;③壓力適當:過重易造成損傷;過輕起不到應有作用;④操作中途換人應在心臟按壓、吹氣間隙進行,不得使搶救中斷時間超過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