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是指自產程結束后至產后6周作為產褥期。在此期間,產婦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時期,一般規定為6周。
第一節 產褥期母體變化
本節考點:
1.生殖系統的變化
2.乳房的變化
3.其他系統的變化
一、女性生殖系統的變化
1.子宮復舊
胎盤娩出后的子宮,逐漸恢復至未孕狀態的過程,稱為子宮復舊。
(1)子宮體肌纖維縮復:子宮復舊時子宮體肌細胞數目不變,而是肌細胞體積縮小。于產后1周子宮縮小至約妊娠12周大小,在恥骨聯合上方可捫及。于產后10日,子宮降至骨盆腔內。產后6周,子宮恢復到正常非孕期大小。子宮重量也逐漸減少,分娩結束時約為1000g,產后1周時約為500g,產后2周時約為300g,直至產后6~8周時約為50~60g,接近非孕期子宮大小。
(2)子宮內膜的再生:整個子宮的新生內膜緩慢修復,約于產后第3周,除胎盤附著處外,子宮腔表面均由新生的內膜修復。胎盤附著處全部修復需至產后6周。
(3)子宮血管變化:胎盤娩出后,胎盤附著面立即縮小至手掌大,面積僅為原來的一半,導致開放的螺旋動脈和靜脈竇壓縮變窄,數小時后血管內即可有血栓形成,從而使出血減少直至停止。非胎盤部位妊娠期增加的大血管發生玻璃樣變,逐漸吸收。
(4)子宮頸:于產后2~3日,子宮口仍可通過2指。于產后1周,子宮頸外形及子宮頸內口恢復至未孕狀態,產后4周時子宮頸完全恢復至正常形態,分娩時宮頸發生輕度裂傷,多在子宮頸3點及9點處,使初產婦的子宮頸外口由產前的0形(未產型),變為產后的“一”字形橫裂(已產型)。
2.陰道及外陰 約在產后3周重新出現粘膜皺襞,但陰道于產褥期結束時尚不能完全恢復至未孕時的狀態。分娩后的外陰輕度水腫,于產后2~3日內自行消退。會陰部若有輕度撕裂,或會陰切口縫合后,均能在3~5日內愈合。處女膜在分娩時撕裂形成殘缺不全的痕跡,稱為處女膜痕。
3.盆底組織 若能于產褥期堅持作產后健身操,盆底肌有可能恢復至接近未孕狀態。
二、乳房的變化
乳房的主要變化是泌乳。隨著胎盤剝離排出,產婦血中的雌激素、孕激素、胎盤生乳素水平急劇下降。產后呈低雌激素、高泌乳激素水平,乳汁開始分泌,吸吮是保持乳腺不斷泌乳的關鍵。不斷排空乳房,也是維持乳汁分泌的一個重要條件。
1.初乳 是指產后7日內分泌的乳汁,其中含蛋白質較成熟乳多,尤其是分泌型IgA。脂肪和乳糖含量較成熟乳少,極易消化,是新生兒早期理想的天然食物。
2.過渡乳 產后7~14日所分泌的乳汁為過渡乳,含蛋白質量逐漸減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漸增加。
3.成熟乳 產后14日以后所分泌的乳汁為成熟乳,呈白色。初乳及成熟乳中,均含有大量免疫抗體,如分泌型IgA。多數藥物可經母血滲入乳汁中,故哺乳期用藥應慎重。
三、其他系統的變化
1.血液及循環系統的變化 血容量于產后2~3周恢復至未孕狀態。產婦早期血液仍處于高凝狀態,有利于胎盤剝離創面能迅速形成血栓,減少產后出血量。纖維蛋白原、凝血活酶、凝血酶原于產后2~4周內降至正常。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值逐漸增多。白細胞總數于產褥早期仍較高,中性粒細胞增多,淋巴細胞數減少。血小板數增多。紅細胞沉降率于產后3~4周降至正常。
2.消化系統的變化 產后胃腸肌張力及蠕動力減弱,約需2周恢復。產褥期容易發生便秘。
3.泌尿系統的變化 于妊娠期體內潴留的多量水分主要經腎排出,故產后最初一周的尿量增多。妊娠期發生的腎盂及輸尿管擴張,需2~8周恢復正常。在分娩過程中,膀胱受壓致使黏膜水腫、充血、肌張力降低、對膀胱內壓的敏感性下降,以及會陰傷口疼痛、不習慣臥床排尿等原因,容易發生尿潴留。
4.內分泌系統的變化 哺乳產婦垂體催乳激素于產后數日下降,吸吮乳汁時此值增高;不哺乳產婦于產后2周降至非孕水平。不哺乳產婦通常在產后6~10周月經復潮,平均在產后10周左右恢復排卵。哺乳產婦的月經復潮延遲,有的在哺乳期月經一直不來潮,平均在產后4~6個月恢復排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