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積水的治療
內科治療
腦積水仍是外科疾病,乙酰唑胺可有緩解作用(見下文)。
利尿治療
有血性腦脊液的早產兒可以使用(只要無活動性腦積水),同時觀察腦脊液吸收功能是否恢復,但這只是一種輔助治療或緩解治療。
據報道1歲以內的嬰兒若生命體征穩定,腎功能正常,無顱高壓癥狀(窒息,嗜睡,嘔吐),使用下列方法,約50%的患兒腦積水得到了滿意控制27。
乙酰唑胺(碳酸酐酶抑制劑):25mg/kg/天,分三次口服,每天增加25mg/kg/天直至100mg/kg/天
同時開始服用速尿:1mg/kg/天,分三次口服
防治酸中毒:
三檸檬酸:4ml/kg/天,分四次口服(1毫升相當于1毫當量碳酸氫鹽,含1毫當量鈉和1毫當量鉀
監測血電解質,及時調整藥量,維持血清HCO3濃度大于18毫當量/升
如血鉀降低改為檸檬酸鉀(每毫升含4毫當量鉀,不含鈉),如血鈉降低則改為碳酸氫鈉
注意電解質失衡和乙酰唑胺的副作用:昏睡、呼吸過快、腹瀉
每周CT或超聲檢查,如腦室進行性擴大可行分流,否則內科治療6個月然后在2-4周內逐漸減少劑量。如腦積水逐漸發展可繼續治療3-4個月。
腦脊液引流
腦室內出血后的腦積水可能只是一過性的,腦脊液引流(腦室或腰穿28)可緩解癥狀直至腦脊液吸收恢復正常(見827頁),但腰穿只能用于交通性腦積水。如腦脊液吸收仍未恢復,而腦脊液蛋白含量<100mg/dl,則自我吸收功能一般不可能恢復(通常需作分流手術)。
外科治療
治療目的
腦室大小恢復正常不是治療的最終目的。治療目的在于神經功能恢復和美容。
治療方法包括:
1. 脈絡叢切除術:1918年Dandy提出用于治療交通性腦積水29。可減少但不能完全停止腦脊液分泌(只有部分腦脊液由脈絡叢分泌,其他來源包括腦室室管膜、脊神經根硬膜鞘)。開顱手術死亡率較高(可能是由于空氣進入腦室)。內鏡下脈絡叢電凝術在1910年提出,最近又有較多使用。
2. 去除阻塞:打開狹窄的導水管,與簡單的分流術相比,死亡率高而成功率低。僅在存在腫瘤時使用該法。
3. 三腦室造瘺術(見下)
4. 分流術:下面將介紹各種分流手術。分流手術的方法將在第616頁腦室-腹腔分流術,第616頁腦室-心房分流術,第617頁腦室-胸膜腔分流術,第617頁腰穿分流術中介紹。
三腦室造瘺
近來腦室鏡手術使用逐漸增多,三腦室造瘺術又再次受到重視(手術方法見第617頁)。
適應癥:三腦室造瘺術可用于治療梗阻性腦積水,也是處理分流管感染的方法之一(在不增加顱內壓的情況下取出所有異物)。三腦室造瘺術也可用于分流術后發生硬膜下血腫時(術前取出分流管)。三腦室造瘺術也可用于裂隙腦室綜合征(見第189頁)。
禁忌癥:交通性腦積水。相對禁忌癥是可能引起成功率降低的情況(見下文)。
并發癥:
1. 下丘腦損傷
2. 一過性動眼和外展神經麻痹
3. 無法控制的出血
4. 心跳停止31
5. 外傷性基底動脈動脈瘤32:可能由術中使用激光的熱損傷引起。
成功率:總的成功率約56%(非腫瘤性導水管狹窄為60-94%32。最高的開放率見于以前未治療的導水管狹窄。嬰兒中成功率較低,因為他們的蛛網膜下腔尚未發育成熟。如有以下病情時成功率低(僅有約20%三腦室瘺口保持開放):
1. 腫瘤
2. 曾行分流手術
3. 曾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
4. 曾行全腦放療(局灶性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情況尚不清楚)
5. 手術中三腦室底造瘺時可見明顯粘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