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蛔蟲中醫(yī)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一、辯證選方
1.蛔蟲證
治法:驅蛔殺蟲,調理脾胃。
方藥:使君子散加減。使君子、檳榔各12g,蕪荑、鶴虱、苦楝根皮、雷丸各10g,甘草3g。大便于者,加大黃、青皮。驅蟲后以異功散加減調理脾胃。
2.蛔厥證
治法:安蛔定痛,繼之驅蟲。
方藥:烏梅丸加減。烏梅15g,黃連、黃柏各6g,川椒、干姜各5g,細辛、附子各3g。出現黃疸及舌苔黃膩者,去附子、干姜,加茵陳、大黃、檳榔。
3.蟲瘕證
治法:安蛔驅蟲,潤下通便。
方藥:烏梅湯合小承氣湯加減。烏梅12g,枳實、厚樸各10g,黃連、川椒各6g,大黃、芒硝各5g,甘草3g。
二、專方驗方
1.驅蟲散:石榴皮10g,苦楝根皮10g,生貫眾12g,檳榔15g。共研細末。3歲小兒每次0.25g,5歲每次0.5g,日服2次,早晚飯前服。用于驅蛔蟲。
2.驅蟲湯:炒使君子肉6g,花檳榔6g,苦楝根皮9g,貫眾6g,烏梅2枚,甘草3g。水煎服,晚睡前或晨起空腹頓服,連服2天。用于腹痛緩解期驅蟲。
3.豬膽汁方:豬膽1個,川椒20g,胡椒20g,醋300ml。川椒、胡椒共研細末,以豬膽汁和醋調和,分2次服下。用于膽道蛔蟲病。
4.膽蛔止痛驗方:川椒20g,雞蛋1個,香油50g。川椒研面,香油燒沸后炒雞蛋,雞蛋炒黃后入川椒面,頓服。用于膽道蛔蟲病。
5.萊菔大黃粉蜜湯:萊菔子18g,大黃15g,玄明粉9g,川椒6g,蜂蜜60g。萊菔子和川椒先煎,大黃后入,蜂蜜單煎,沸后與藥汁混合,玄明粉用藥汁沖服,1次或分2次服下。用于蛔蟲性腸梗阻。
6.油椒飲:川椒6g,豆油150ml。豆油燒開后入川椒,川椒以焦為度,去川椒喝油,分1~2次服下。用于蛔蟲性腸梗阻。
三、其他療法
貼敷:新鮮苦楝根皮200g,全蔥100g,胡椒20粒,共搗爛如泥,放鍋內炒熱,加醋150ml,拌炒極熱,以紗布包裹,熱熨背脊兩旁,由上而下,反復多次,以痛減為度,治療小兒蟲積腹痛;大黃、芒硝各45g,冰片15g,共研細末,和醋調勻,外敷痛處,治療小兒腸道蛔蟲癥。
中藥 1.驅蟲片:具有殺蟲理氣,導滯瀉熱之功效。適于蛔蟲寄居腸道所致濕熱及食滯之證,身體虛弱者不宜。3~6歲每次1~3片,6~9歲每次3~5片,9歲以上每次5~8片,日服2次,連服1~2天,或隔周再服,不可連續(xù)服用。
2.化蟲丸:具有殺蟲消積之功效。適于小兒蛔蟲病。3~6歲每次2~3g,6~9歲每次3 ~5g,9歲以上每次5~8g,日服1~2次,早晨空腹或睡前服用。
3.使君子丸:具有消疳驅蟲,散結止痛之功效。適于小兒疳積、蟲積。3~6歲每次20~30粒,6~9歲每次30~50粒,9歲以上每次60粒,日服2次。
4.烏梅丸:具有溫臟安蛔之功效。適于膽道蛔蟲病。3~6歲每次1/3丸,6~9歲每次1/2丸,9歲以上每次1丸,日服2次。
5.復方鷓鴣菜散:具有驅蛔消積之功效。適于蛔蟲病或膽道蛔蟲病。3~6歲每次1~2包,6~9歲每次2~3包,9歲以上每次3~5包,日服1次,連服3日。
中醫(yī)的其他治療:針灸 主穴為大橫 (雙側),配穴為足三里 (雙側)、支溝。大橫穴直刺,針尖微指臍部,強刺激,瀉法,每日針1~2次,連續(xù)2日。用于蛔蟲病;主穴取迎香透四白、膽囊穴,配穴取內關、足三里、中脘、人中,強刺激,瀉法。用于膽道蛔蟲病;主穴取天樞、中脘,配穴取足三里、內關、合谷,強刺激,瀉法。用于蛔蟲性腸梗阻。
推拿按摩 揉一窩風、揉外勞宮、推三關、摩腹、揉神闕,用于蛔蟲性腹痛;按壓上腹部劍突下 (以壓痛點為準),采用一壓一推一松手法,連續(xù)推壓7~8次后重壓1次,如此反復進行,用于膽道蛔蟲病;用掌心以旋摩法順時針方向按摩患兒腹部,手法由輕到重,配合應用扭揉法或提抖法,用于蛔蟲性腸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