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炎病人的護理
概述: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炎病人的護理又稱吉蘭-巴雷綜合征(GBS)
是一種以周圍神經炎癥改變并伴有脫髓鞘的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
目前認為:自身免疫性疾病
侵犯脊神經根、脊神經和腦神經
臨床特征:為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及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一、病因 病因尚不明確
認為GBS:是由免疫介導的遲發型超敏反應
感染是啟動免疫反應的首要因素
最主要的感染因子有空腸彎曲桿菌、多種病毒及支原體等。
二、臨床表現:發病前數日或數周常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癥狀
1.癱瘓:首發癥狀為四肢對稱性無力
特點:從雙下肢開始,并逐漸加重和向上發展至四肢
一般是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遠端,
表現為:雙側對稱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
嚴重病例癱瘓平面迅速上升,侵及頸、胸神經根、腦神經、損害延髓,累及肋間肌和膈肌、發生呼吸麻痹。
急性呼吸衰竭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2.感覺障礙 感覺障礙一般較輕或可缺如
表現:肢體遠端感覺異常-麻木、蟻走感、針刺感和燒灼感,伴有肌肉酸痛,
輕微的手套、襪套樣感覺減退
3.腦神經損害
半數以上病人有腦神經損害,而且多為雙側
成人以雙側面神經麻痹多見;
兒童以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麻痹為多見
表現: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嗆咳和不能咳痰,易并發肺炎、肺不張、窒息及營養不良等,其他腦神經也可受累。
4.自主神經損害
以心臟損害最常見也最嚴重
表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血壓不穩
手足水腫、多汗、皮膚干燥
三、輔助檢查
1.腦脊液改變:在發病3周后最明顯
表現為:細胞數正常而蛋白質明顯增高---即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這是GBS最重要的特征性檢查結果。
2.電生理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對GBS的診斷也有意義。
四、治療原則
1.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呼吸功能是增加治愈率、減少死亡率的關鍵。
如有缺氧癥狀,肺活量降低、血氧飽和度降低、動脈血氧分壓低于70mmHg時,應及早使用呼吸機。
2.血漿置換:是一種較新的治療措施,通過血漿置換可清除血中有害的抗體、免疫復合物、炎性物質,以及某些不利的補體
方法:每次置換血漿量為每千克體重40~50ml,5~8次為1療程
3.滴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
按每日每千克體重
4.對癥治療及預防并發癥
重癥患者需心電監護
不能吞咽的患者應盡早鼻飼
尿潴留患者在腹部按摩無效后可留置導尿
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5.康復治療:可采用針刺、理療、主動及被動功能鍛煉等,以利于癱瘓肌的功能恢復。
五、護理問題
1.低效性呼吸型態 與呼吸肌麻痹有關
2.清理呼吸道無效 與呼吸肌麻痹、咽反射減弱、肺部感染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關
3.軀體移動障礙 與脊神經受累有關
4.吞咽障礙 與延髓麻痹致舌咽神經損害有關
5.焦慮 與病人擔心預后有關
6.潛在并發癥:急性呼吸衰竭、心臟損害、肺部感染
六、護理措施
1.一般護理
1)保持病室通風良好,環境溫度適宜,定時、定期用紫外線消毒。
2)保持呼吸道通暢:
協助病人選擇最佳的呼吸姿勢和體位
及時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必要時給予吸氧,防止機體缺氧
2.心理護理
3.癱瘓護理
①肢體癱瘓:定時翻身、按摩、被動和主動運動
保持癱瘓肢體功能位等,
病情穩定后,及時進行肢體的被動和主動運動,加強功能鍛煉,促進癱瘓肢體功能恢復
②咽肌癱瘓:做好進食護理,選擇適合吞咽且營養豐富的食物
保持營養狀況良好,發現誤吸時立即急救
若病人不能經口進食,應安排鼻飼
注意進行吞咽功能訓練,促進吞咽功能恢復
4.病情觀察 觀察病人呼吸頻率、節律和深度
呼吸音及肺部啰音
痰的性狀及排痰情況
心率、心律、脈搏、血壓
軀體活動能力及皮膚受壓情況
吞咽功能
七、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屬介紹簡明病情
2.出院后要均衡飲食,選擇含高蛋白、豐富維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及谷類、蛋、肝及瘦肉等。
3.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雨淋、疲勞等,以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