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疼痛病人的護理
第一節 概 述
本節考點:
(1)概念
(2)疼痛對機體的影響
(3)治療方法
一、概念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把疼痛定義為:與現存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有關聯、或者可以用組織損傷描述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體驗。因此,疼痛是人對傷害性刺激的一種主觀感受,是人的理性因素、情感因素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北美護理問題協會對疼痛的定義是:個體經受或敘述有嚴重的不適或不舒適的感受。
按疼痛程度分為輕微疼痛、中度疼痛和劇烈疼痛;按起病緩急分為急性和慢性疼痛;按疼痛部位分為淺表痛和深部痛;另外,還可按解剖部位分類。
二、疼痛對機體的影響
疼痛對人體會產生多方面不良影響,特別是術后疼痛是術后并發癥和死亡率增高的相關因素之一。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疼痛會使機體的交感神經興奮,血中兒茶酚胺和血管緊張素Ⅱ的水平升高,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皮質醇增加,同時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使得全身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從而導致疼痛病人的血壓升高、心動過速和心律失常。
2.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疼痛使骨骼肌活動增加,肺順應性降低,通氣功能下降,病人出現缺氧、二氧化碳蓄積、肺不張等。
3.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疼痛會引起多種激素的釋放,產生相應的病理生理改變。腎上腺素、皮質醇、血糖素升高促使血糖增高,蛋白質、脂質代謝增強,易使病人發生負氮平衡、醛固酮、皮質醇、血管升壓素升高使得機體水鈉潴留,增加心血管系統負擔,不利于機體康復。
4.對免疫系統和凝血機制的影響 疼痛相關的應激反應可致淋巴細胞減少,網狀內皮系統處于抑制,使機體抵抗力降低;還可使血小板黏滯增強,功能降低,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導致血栓形成。另外,疼痛引起內分泌系統功能改變,也會引起免疫機制改變。
5.對胃腸道及泌尿系統的影響 疼痛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可反射性地抑制胃腸道功能,降低平滑肌張力,使病人出現腹脹、惡心、尿潴留等。
6.對情緒及行為的影響 病人會因疼痛而感到無助和焦慮,表現出退縮、抑郁、憤怒、注意力分散和失眠等,出現痛苦的表情、呻吟、甚至尖叫,常常會因擔心疼痛而不敢活動。
三、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診斷明確或術后病人主訴疼痛應積極控制。最好在疼痛發作前,遵醫囑給予藥物。一般慢性疼痛病人需較長時間用藥,為了維持血漿藥物濃度在治療水平,采取定時定量服用法為好。若疼痛發作時臨時使用,往往需用較大劑量而維持時間較短。
臨床常用藥物治療方法有:①解熱消炎鎮痛藥:主要通過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生物合成達到鎮痛目的,鎮痛部位主要在外周,如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芬必得)等。用于解除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痛、關節痛等效果較好,對創傷性劇痛和內臟痛無效。②麻醉性鎮痛藥:通過與中樞神經的阿片受體結合而產生鎮痛效果,如嗎啡、哌替啶、芬太尼、可待因、噴他佐辛等。用于急性劇痛和生命有限的癌癥晚期,但這類藥物很多有成癮性。③催眠鎮靜藥:常用的有苯二氮芥類(如安定、硝基安定和艾司唑侖等),還有苯巴比妥類藥物。此類藥物反復應用后,易引起依賴性和耐藥性。④抗癲癇藥:苯妥英鈉和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有效。⑤抗憂郁藥:因長期受慢性疼痛折磨,病人常常會出現精神抑郁、情緒低落、言語減少、行動遲緩等,故需用此類藥物。常用的有丙咪嗪、阿米替林、多慮平等。用于治療患肢痛和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⑥癌癥疼痛的藥物治療:現多主張采用三步階梯給藥方案。第一步,開始時選用非麻醉性鎮痛藥,一般用解熱消炎鎮痛藥,如阿司匹林;第二步,隨病情發展,改用弱麻醉性鎮痛藥,如可卡因;第三步,疼痛進一步加劇,上述藥物不能控制的情況下,才選用強麻醉性鎮痛藥,如嗎啡。還可采用復合用藥以提高鎮痛效果。
給藥途徑主要有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方式,此外,近年來還出現了硬膜外給藥方法。
一般以采用口服法較好,多用于門診手術病人的術后鎮痛,以及住院病人中采用與全身用藥結合應用口服給藥方法。術后病人的中、重度疼痛不宜采取口服給藥方法,因為口服給藥起效慢,作用時間長,并需要病人胃腸道功能正常等條件。
肌內注射比口服給藥起效快,易于迅速產生峰值作用,是我國圍手術期鎮痛病人的主要給藥途徑之一。但藥物脂溶性及局部血流情況可影響病人的血藥濃度,而且因藥物吸收時間和體內藥代動力學等變化,病人的血漿藥物濃度波動很大,不同病人之間應用同樣藥物,其藥物濃度不同、峰值作用時間亦長短不一。此法將被逐漸靜脈持續給藥和按需止痛的方法替代。
靜脈單次給藥,血漿藥物易于維持恒定,起效迅速,但藥物在體內快速重分布,藥效作用時間短,需要短時間內重復給藥。連續靜脈滴注可以維持恒定血藥濃度達到更佳鎮痛效果。應用輸液泵持續泵入鎮痛藥,根據病人疼痛程度決定輸注速度是關鍵的因素,維持給藥速度,可以比較安全的達到血藥濃度,持續無痛。目前常用的藥物有芬太尼、阿芬太尼、蘇芬太尼、普魯卡因和利多卡因以及哌替啶等。
硬膜外給藥法是近年來應用于疼痛治療的一項新技術,主要阻斷神經根及末梢達到鎮痛效果,經硬膜外導管,通過可控制性微量泵持續給小劑量止痛藥,簡便而有效,尤適用于長期疼痛和術后的病人。
病人自控止痛法(PCA)可以使用多種鎮痛藥物,經不同途徑(包括靜脈、硬膜外腔)治療術后疼痛。包括:①病人自控靜脈鎮痛(PCIA):以阿片類藥物為主;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鎮痛(PCEA):以局麻藥為主;③皮下PCA(PCSA):藥物注入皮下;④神經干旁阻滯鎮痛:以局麻藥為主。其優點:①鎮痛效果好,鎮痛用藥劑量個體化;②用藥總量少,不易過量,中毒反應少;③病人很少產生呼吸抑制;④有利于疾病康復;⑤病人可根據自己的疼痛強度調節給藥劑量和給藥時隔時間,有一種主動參與感。
2.非藥物治療 可采用心理支持及針刺止痛、推拿按摩、物理療法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