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單選題
1.E 2.D 3.A 4.C 5.D 6.C 7.E 8.A. 9.C 10.B 11.D 12.D 13.D 14.D 15.E
四、問答題
1.比較真菌孢子與細菌芽胞的區別。
區別要點 真菌孢子 細菌芽孢
產生數目 一條菌絲可產生多個 一個細菌只產生一個
形成部位 細胞內或細胞外 細胞內
對熱抵抗力 不強,60~70℃短時間死亡 強,煮沸2小時不死
作用 是重要的繁殖方式 不是繁殖方式,而是對營養缺乏的一種反應
2.簡述真菌的培養特性。
真菌對營養要求不高,最常用的培養基是沙保瓊脂培養基,其成分簡單,主要含蛋白胨、葡萄糖。淺部病原性真菌培養的最適溫度為22~28℃,其生長緩慢,約1~2周才出現典型菌落。深部致病性真菌則在37℃生長最好,生長較快,3~4天即可長出菌落。培養真菌需較高的濕度和氧。真菌的菌落分為三類:
(1)酵母型菌落:是單細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形態與一般細菌菌落相似。顯微鏡下可見有圓形或卵圓形菌,細胞以出芽方式繁殖,如隱球菌的菌落。
(2)類酵母性菌落:也是單細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外觀形狀似酵母型菌落,但由菌落向下有假菌絲生長,伸入培養基。假菌絲是單細胞真菌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長不與母細胞脫離而形成。如念珠菌的菌落。
(3)絲狀菌落:是多細胞真菌的菌落形式,由許多疏松的菌體構成。部分菌絲向空中生長,另一部分伸入培養基中。
真菌容易發生變異,在培養基上傳代或培養時間過長,其形態、培養特性及毒力都可以發生變異。
3.簡述真菌性疾病的幾種形式。
不同的真菌可以通過不同形式致病,真菌的致病形式主要有:
(1)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膚、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
(2)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內源性真菌感染,寄居在體內的正常菌群中的真菌在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調時引起感染。通常發生于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過程中。
(3)真菌變態反應性疾病:有2種類型,一種是感染性變態反應,為遲發型變態反應,它是在病原性真菌感染的基礎上發生的;另一種是變態反應,發生原因復雜且常見,大多數是由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絲而引起。Ⅰ~Ⅳ型變態反應均可發生。
4.皮膚癬菌為何能引起皮膚癬病?對癬病患者如何進行微生物學診斷?
因皮膚癬菌具有嗜角質蛋白的特性,故多侵犯角化的表皮、毛發和指甲,引起手(足)癬、發癬及甲癬,病理變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謝產物刺激引起的。
皮膚癬病的微生物學診斷是取患者屑、指甲屑或病發,經10%KOH消化后鏡檢。皮屑、甲屑中見有菌絲,病發內或外可見有菌絲和孢子,即可初步診斷有皮膚癬菌感染。再經沙保培養基或碎片小培養后,可根據菌落特征、菌絲和孢子的特點鑒定是何皮膚癬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