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是一組生理抗凝血物質,由蛋白C、蛋白S、TM和APC抑制物組成。這一組對血液凝固起調節作用的蛋白質在被凝血酶激活后互相協調地發揮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20%左右。
2.80%~90%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可發現一種異常染色體,即22q-,9q+,可出現在幼粒細胞、幼紅細胞、巨核細胞中,標志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是多能干細胞克隆發生突變和腫瘤轉化所致。
3.退化的淋巴細胞因粘性高、脆性大,推片時被推拉成掃帚狀,形成竹籃,故名。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時該類細胞較多,有一定診斷意義。
4.是一種解釋血液凝固機制的理論,認為所有凝血因子都是分別合成的,又以無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在一系列反應中,每個凝血因子都被其前已活化的因子激活成為活性酶,最后生成的凝血酶使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即血液凝固。
5.是由于因子Ⅷ復合物中的VWF基因的合成與表達缺陷而導致VWF的質和量異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6.是醫學科學的一個獨立分支,主要研究對象是血液和造血組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開拓出許多新領域,如血細胞動力學、血液遺傳學、血液流變學、血液免疫學、放射血液學和血液病理學等,并已達到分子水平。
7.是指急性白血病經誘導化療后行骨髓移植,達到臨床和血液學的完全緩解,而體內殘存微量白血病細胞的狀態。
8.指構成血紅蛋白的β珠蛋白肽鏈合成減少所致的貧血。結果是β鏈合成減少,HbA(α2β2)減少,HbA2(α2δ2)增高,HbF(α2γ2)增高,多余的α鏈聚合、沉淀損害紅細胞膜而發生原位溶血,或被脾扣押而發生血管外溶血。臨床表現為貧血、脾大、黃疸。
9.在混合細胞白血病中,確定有>10%的惡變細胞,既有淋巴細胞系又有髓細胞系特征。
10.血細胞通過有絲分裂,數量倍增,從一次細胞分裂結束到下一次細胞分裂結束的時間稱為增殖周期。
11.指非技術錯誤或穿刺位置不當而引起的多次、多部位抽不出骨髓液或只得到少量血液。
12.在誘導劑作用下,血小板貯存顆粒中的內容物通過開放管道系統釋放到血小板外的過程。
13.骨髓中原巨核細胞異常增生并可出現于末梢血中的一種少見的急性白血病類型,定為M7型。臨床表現與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相似,原巨核細胞的鑒定常需借助于電鏡或單克隆抗體。
14.是白血病細胞中的棒狀小體。瑞氏染色呈紫紅或紅色,由嗜天青顆粒融合而成,含核糖核酸及脂類,過氧化物酶陽性暗影。這種小體出現在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等急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中,不出現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對急性白血病的診斷及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15.多種細胞膜的磷脂,經磷脂酶AZ/C作用后生成花生四烯酸(AA)。AA經環氧化酶作用生成內過氧化物(PGGZ/HZ),后者經TXAZ合成酶作用生成TXAZ,最終轉變為無活性的TXB2.AA經脂氧化酶作用生成白三烯。
16.是由于纖溶酶原激活劑(t-PA、u-PA)增多致纖溶酶活性增強,后者降解血漿纖維蛋白原和多種凝血因子,使它們的血漿凝血活性水平降低,從而引起出血癥狀。
17.是粒細胞白血病腫瘤性增生的特殊類型,多見于顱骨、眼眶、胸骨等骨膜下,其內為白血病性粒細胞,含有大量髓性氧化酶而呈綠色,稱之為綠色瘤。
18.即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是一種由于造血干細胞突變引起的獲得性血細胞膜缺陷性疾病,主要受累的是紅細胞,還有白細胞和血小板,為常見的溶血性貧血的一種。
19.是B細胞、淋巴樣漿細胞與漿細胞惡性增生,分泌大量單克隆巨球蛋白,并廣泛浸潤骨髓和髓外臟器的一種病癥。
20.又稱IL-3,是一種糖蛋白,能支持多系集落生長,所獲得的集落中可含有不同分化程度的幼紅細胞、幼粒細胞、幼單核細胞和幼巨核細胞,還能促使肥大細胞生長。其最主要的生物效應是在血細胞發育的早期作用于造血干細胞,刺激其生長和分化。IL-3由活化的輔助T細胞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