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二十三章 顱腦和脊髓先天畸形(3)
時間:2009-12-03 15:51
來源:外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第三節 顱底陷入癥
顱底陷入癥(basilar invagination, BI)指先天性顱底凹陷,主要以枕大孔為中心的顱底骨組織及上頸椎骨質發育畸形。表現為枕骨大孔向顱內陷入,形成短斜坡、齒狀突向上方移位,并進入枕大孔內,枕大孔前后徑變短,后顱窩變小。常伴有環椎枕化、頸椎融合、枕骨髁發育不良、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脊髓空洞癥等。多因延髓受壓和局部神經根被牽拉而產生癥狀。
一、病理生理 本病在骨性變化的基礎上,枕大孔區域筋膜、韌帶、硬腦膜、蛛網膜可隨年齡的增大、頭部活動增多、輕微頭頸外傷等誘發而增厚、粘連,使后組顱神經、頸神經受到牽拉或壓迫,影響椎動脈的血供應,構成對上頸段脊髓、延髓、小腦的功能障礙而產生癥狀。如腦脊液循環受阻,則可形成阻塞性腦積水,出現顱內壓增高征,甚至引起小腦扁桃體疝而致死。
二、臨床表現 本病起病絕大多數在成年后,臨床癥狀可與畸形程度不一致。病情多進展緩慢,但多呈進行性加重。尤在頭頸損傷和頸椎骨關節進行性蛻變時可促使癥狀加快顯示出來。因畸形程度不一,臨床表現癥狀常不相同。
1.后組顱神經癥狀 系腦干移位引起的牽拉及/或蛛網膜粘連所致。表現為聲音嘶啞、舌肌萎縮、言語不清、吞咽困難等。
2.頸神經根癥狀 系畸形骨質和局部軟組織增厚壓迫和刺激所致。表現為枕項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萎縮、腱反射減低或消失等。
3.上頸髓及延髓癥狀 系局部病變壓迫延髓、上頸髓以及繼發性空洞形成所致。表現為四肢乏力或癱瘓、感覺障礙、錐體束征陽性、吞咽及呼吸困難等。
4.小腦癥狀 常見為眼球癥狀,小腦性共濟失調較輕。
5.顱內壓增高癥狀 顱內壓增高征象出現提示病情危重,須預防枕骨大孔疝的發生。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病主要依賴枕大孔區X線攝片或MRI攝片上測量樞椎齒狀突的位置作為診斷依據。測量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種:1.腭—枕線(圖23-7①),又稱Chamberlain線。在顱骨側位片上,從硬腭后緣至枕骨大孔后上緣的連線。正常情況下樞椎齒狀突應低于此線,如超出此線3 mm則為顱底陷入。2.基底線(圖23-7②),又稱McGregor線。在顱骨側位片上,從硬腭后緣至枕骨最低點的連線。如樞椎齒狀突超出此線7 mm則為顱底陷入。3.二腹肌線(圖23-7③),又稱Fischgold線。在顱骨正位片上,兩側二腹肌溝之間的連線(在乳突根部內側),由齒狀突尖至此線的距離正常為10mm,小于此數為顱底陷入。另一方法可作兩側乳突尖之間的連線,齒狀突高出此線1~2mm則為顱底陷入。
頭頸CT三維重建有助于了解枕骨大孔區骨性畸形,MRI可顯示腦干和頸髓形態、受壓情況、合并下疝畸形、空洞及腦積水等,更有助于與腫瘤作鑒別診斷。
顱底陷入癥應與顱底壓跡(basilar impression)和扁平顱底(platybasia)相鑒別。顱底壓跡指后天獲得性顱底凹陷,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佝僂病、骨軟化癥、Paget氏病等引起顱底軟化所致。扁平顱底僅為顱骨發育畸形,除影像學檢查不正常外,一般不引起癥狀,也無需任何處理。
(四)治療
1. 手術適應征:(1)有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2)病情進行性發展。
2. 手術目的:(1)后路窩(主要是枕大孔區)和上頸椎椎管減壓,解除神經組織受壓和腦脊液通路受阻;(2)祛除壓迫神經組織的異常骨質如齒狀突;(3)穩定顱頸關節。
3. 手術方法:可酌情選用經枕下入路減壓術、經口腔入路或經枕髁入路切除齒狀突,后一種入路可同時植骨,穩定顱頸關節。
4. 注意事項:(1)由于病人常有顱頸關節不穩定,易出現呼吸抑制現象,在搬動、麻醉插管時,應避免頸部過屈或過伸。(2)枕大孔減壓時,易磨除骨質或從后顱向下小心咬除顱骨,切忌從枕大孔處向上咬除顱骨。(3)植骨后,術后應顱骨牽引3~4周,改石膏或支架固定數月。
一般預后良好,病情嚴重者或已發生神經退行性變者,術后多可緩解癥狀,防止病情發展。
第四節 狹顱癥
狹顱癥(craniostenosis)又稱顱縫早閉(craniosynostosis),系因顱縫過早閉合引起頭顱畸形、顱內壓增高、大腦發育障礙和眼部癥狀等。多為先天性、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多見男孩,可能與胚胎發育時中胚葉某種發育缺陷有關,也可能與骨縫膜性組織中有異常的骨化中心有關。
一、病理 正常新生兒的顱縫,僅額縫在出生時或稍晚閉合,其他顱縫在1歲后逐漸融合,形成鋸齒狀,相互扣鎖,12歲或以后顱縫才緊閉。X平片顯示顱縫在中年以后才消失。顱縫早閉者,閉合處有骨質隆起,形成骨嵴,鋸齒狀縫痕完全消失。正常嬰幼兒頭顱是沿顱縫呈垂直方向不斷生長新骨而逐漸擴大。如顱縫過早閉合,則顱骨在其他方向代償地生長,導致頭部畸形。同時因顱腔生長速度不能適應兒童期腦的發育和生長,可引起顱內壓增高,顱骨變薄和腦組織與顱神經受壓。本癥可伴其他部位的先天性畸形,如胼指(趾)、腭裂、唇裂、脊柱裂、外生殖器異常等。
二、臨床表現
1.頭顱畸形 由于受累的顱縫早閉,未受累的顱縫仍按規律發育,結果形成下列常見頭顱畸形(圖23-8):
(1)尖頭畸形(oxycephaly):又稱塔頭畸形。由于所有顱縫均早閉合,特別是冠狀縫、矢狀縫都受累,頭顱的增長僅能向上方發展,形成尖塔狀頭。
(2)短頭畸形(brachycephaly):系雙側冠狀縫、人字縫過早閉合,顱骨前后徑生長受限,只能向兩側作垂直于矢狀縫生長,形成短頭。頭型高而寬,前額和鼻根寬廣,眼眶受壓變淺。
(3)舟狀頭畸形(scaphocephaly):又稱長頭畸形,系矢狀縫過早閉合,顱骨橫徑生長受限,只能作垂直于冠狀縫的生長,使頭顱前后徑增大,形成長頭,前額和枕部凸出。
(4)斜頭畸形(plagiocephaly):系一側冠狀縫過早閉合,對側則按正常生長,甚至代償性擴大,產生不對稱頭顱形態——斜頭畸形。
(5)三角頭畸形(trigonocephaly):系額縫在胎兒期過早閉合,前額狹窄,頭顱自上觀呈三角形態。
2.眼部畸形 由于眼眶發育受影響,變淺和變窄,引起突眼和向外側移位,成為分離性斜眼。由于合并顱內壓增高可引起視乳頭水腫、視神經萎縮和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3.腦發育不全和顱內壓增高 由于顱腔狹小,限制腦正常發育,引起病兒智力低下、精神反應異常、癲癇和其他神經癥狀。顱內壓增高在嬰幼兒表現躁動不安、嘔吐,僅在年齡較大者能申述頭痛。眼底常有視乳頭水腫。
4.合并其他畸形 除上述的合并畸形外,狹顱癥與這些合并畸形可組合成下列常見綜合征:
(1)Crouzou綜合征:尖頭畸形合并面顱畸形,后者為鼻根扁平,鼻彎曲如喙,眼睛大而闊,上顎短小,下顎前突,常有家族史,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2)Apert綜合征:尖頭畸形合并對稱性雙側胼指(趾)畸形,常伴智力障礙。
(三)診斷 典型臨床表現,加上頭CT和/或MRI,診斷常無困難。須與小頭畸形(腦發育不全)和腦積水鑒別。前者不伴顱內壓增高征象,有明顯智能障礙,后者則頭大,無顱縫閉合引起骨嵴隆起。
(四)治療 以外科手術為主,目的在于擴大顱腔、緩解顱內壓增高,使受壓腦和神經組織得到正常生長和發育。只要病兒全身情況允許,應早期(出生后1~3月)手術治療。按顱縫閉合情況作顱縫再造術或顱骨切除術。
(五)預后 一般認為1歲以前手術者,智力恢復良好,≥2歲手術,效果差。尖頭畸形伴顱內壓增高者在出生后1周內手術比以后手術預后好。各型狹顱癥中,以矢狀縫早閉(長頭畸形)手術效果最好。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