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房間隔缺損(ASD)
1.房間隔缺損根據缺損部位的不同而分為
(1)原發孔(一孔型):常累及房室瓣等結構,引起二尖瓣裂、三尖瓣隔葉畸形等
(2)靜脈竇型ASD:缺損位于卵圓窩后部,靠近上腔靜脈開口處的房間隔上部
(3)繼發孔缺損(二孔型):占所有ASD的70%
2.發病機制
出生后分流自左向右,產生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循環血量增多和體循環血量減少。分流量大時可產生肺動脈壓力升高,晚期當右心房壓力大于左心房壓力時,則可產生右向左分流,出現持續性青紫。
3.臨床表現
嬰兒和兒童期多無癥狀,氣促、乏力和發育落后,可出現暫時性青紫。體檢可見體格發育落后、消瘦,2-3肋間可聞及Ⅱ-Ⅲ級收縮期噴射性雜音。
4.輔助檢查
(1)胸部X線檢查 可見肺門“舞蹈”征
(2)心電圖 電軸右偏
(3)超聲心動圖 二維超聲心動圖可顯示缺損的位置和大小。
(4)心導管檢查
5.治療原則
(1)導管介入堵閉術。
(2)外科手術 一孔型ASD及靜脈竇型ASD,一般外科手術治療。
6.預后
(三) 動脈導管未閉(PDA)
1.發病機制
多數幼兒于生后3個月左右、動脈導管在解剖上完全關閉。若持續開放并出現左向右分流者,即稱為動脈導管未閉。
病理生理 從主動脈經導管分流至肺動脈,經肺循環而回入左心,使左房、左室負荷加大而擴張,室壁肥厚。
分型:管型、漏斗型、窗型
2.臨床表現
患兒女多于男,臨床癥狀的輕重,取決于導管管徑粗細和分流量的大小。導管粗大者,分流量大,表現為氣急、咳嗽、乏力、多汗、生長發育落后等。典型的心雜音:胸骨左緣第2肋間可聽到粗糙響亮的連續性機器樣雜音。脈壓大于40mmHg,周圍血管征陽性:水沖脈、股動脈槍擊音。肺動脈高壓時可出現下半身青紫,也稱為差異性發紺。
常見并發癥為感染性心內膜炎,分流量大者早期并發充血性心力衰竭。
3.輔助檢查 X線、心電圖、超聲心動、右心導管檢查
4.治療原則 手術結扎或切斷導管即可治愈。早產兒1周內給消炎痛促導管關閉。
(四)法洛四聯癥(TOF)
法洛四聯癥是存活嬰兒中最常見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由以下4種畸形組成:室間隔缺損、肺動脈狹窄、主動脈騎跨于室間隔和右心室肥厚。以上4種畸形中以肺動脈狹窄最重要。
1.病理生理
例:法洛四聯癥患兒病理生理改變與臨床表現主要取決于:
A.肺動脈狹窄程度
B.主動脈騎跨與右室肥厚程度
C.患兒年齡
D.血液黏滯度
E.病程長短
參考答案解析:A
法洛四聯癥有四種病理改變:肺動脈狹窄、膜部室間隔缺損、主動脈騎跨與右室肥厚。其中以肺動脈狹窄為主要畸形。肺動脈狹窄使肺血減少,右室收縮期壓力增高,右室血分流至左室、主動脈,產生發紺。
2.臨床表現
(1)青紫 杵狀指(趾)、活動后氣促
(2)蹲踞現象 蹲踞時下肢屈曲,減輕心臟負荷。
(3)缺氧發作 發作時青紫加重伴軟弱無力、陣發性呼吸困難,重癥可突然昏迷和抽搐。有引起栓塞的危險。
3.輔助檢查 外周血象、X線、心電圖、超聲心動、右心導管檢查
4. 治療
(1)缺氧發作
①立即予以膝胸體位;②吸氧、鎮靜;③嗎啡0.1~0.2mg/kg,皮下或肌內注射;④普萘洛爾每次0.05~0.1mg/kg加人10%葡萄糖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必要時15分鐘后再重復一次;⑤糾正代謝性酸中毒,給予碳酸氫鈉1mmo1/kg,緩慢靜脈注入,10~15分鐘可重復應用;⑥嚴重意識喪失,血壓不穩定,盡早行氣管插管,人工呼吸。
(2)嚴重發紺 紅細胞比容達到75%時,應考慮放血。
(3)外科治療
(4)經皮球囊肺動脈成形術
(5)每天攝入足夠水分。腹瀉、發熱時及時補液。對缺氧發作頻繁者,應長期口服普萘洛爾預防發作,劑量為每日2~6mg/kg。分3~4次口服。
5.預后
行根治術預后較好。
本病未經治療者,平均存活年齡12歲。常見并發癥有:
①腦血管意外 (栓塞、出血);
②腦膿腫;
③感染性心內膜炎;
④紅細胞增多癥或相對性貧血。
⑤出血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