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護師考試網上輔導(外科護理學)講義 第十一章(1)(3)
時間:2012-04-17 13:06
來源:主管護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六、護理措施
1.現場急救 若發生心跳和呼吸驟停,應立即復蘇,搶救生命。必須優先搶救窒息、大出血、開放性氣胸、休克、腹腔內臟脫出等特別危急的傷員。
(1)保持呼吸道通暢和換氣:立即清理口腔,使用通氣道、加壓面罩等。
(2)控制外出血:用壓迫法、肢體加壓包扎、止血帶或器械迅速控制傷口大出血。
(3) 迅速補充血容量:立即開放靜脈通路,輸入平衡液或血漿代用品。血壓低于90mmHg的休克傷員,可使用抗休克褲。
(4)包扎、封閉體腔傷口:顱腦、胸部、腹部損傷應用無菌敷料或干凈布料包扎,填塞封閉開放的胸壁傷口,用敷料或器具保護由腹腔脫出的內臟。
(5)有效固定骨折、脫位:應用夾板或代用品,也可用軀體或健側肢體以中立位固定傷肢。注意遠端血運。污染的開放性骨折,應包扎固定。
(6)嚴格監護和創傷評估:生命體征監測每5~15分鐘一次。
2.傷員轉送
(1)迅速:用快速運載工具送至已聯系好的醫院或急救中心。
(2)安全:搬動和轉運途中應防止再次損傷和醫源性損害。
(3)平穩:在救護車內,傷員應足向車頭,頭向車尾平臥。應用鎮靜劑,穩定傷員情緒。
3.一般護理
(1)體位和制動:多取平臥位,體位變化宜慢,以利于呼吸和靜脈回流。可用繃帶、石膏、夾板、支架等制動,以減輕腫脹和疼痛。
(2)防治感染:對傷口施行無菌術處理,及時應用抗生素,開放性損傷應用破傷風抗毒素。
(3)鎮靜、止痛:未確診前慎用止痛劑。一般止痛藥物和心理治療,對多數傷口疼痛有效。使用麻醉鎮痛藥時,應防止呼吸抑制和/或成癮性等副作用。
(4)禁飲食或置鼻胃管減壓。
(5)維持體液平衡和營養:酌情選用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
4.軟組織閉合性損傷的護理
(1)觀察病情:注意觀察局部癥狀、體征的發展;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有無深部組織器官損傷,對擠壓傷病人應觀察尿量、尿色、尿比重,注意是否發生急性腎衰竭。
(2)局部制動:抬高患肢15°~30°。傷處先行復位,再選用夾板、繃帶等固定方法制動,以緩解疼痛,利于修復。
(3)局部治療:小范圍軟組織創傷后早期局部冷敷,以減少滲血和腫脹。24小時后熱敷和理療,促進吸收和炎癥消退。血腫較大者,應在無菌操作下穿刺抽吸,并加壓包扎,預防感染。
(4)促進功能恢復:病情穩定后,配合應用理療、按摩和功能鍛煉,促進傷肢功能盡快恢復。
5.軟組織開放性創傷的護理
(1)術前準備:做好備皮、藥物過敏試驗、配血、輸液、局部X線攝片檢查等。有活動性出血者,在抗休克同時積極準備手術止血。
(2)配合醫師進行清創手術:對污染傷口進行清潔處理,防止感染,以使傷口一期愈合。
(3)術后護理
1)密切觀察病情:嚴密注視傷情變化,警惕活動性出血等情況的發生。觀察傷口情況,如出現感染征象時,應配合治療進行早期處理。注意傷肢末梢循環情況,如發現肢端蒼白或發紺、皮溫降低、動脈搏動減弱時,報告醫師及時處理。
2)加強支持療法:根據脫水性質與程度,遵醫囑給予輸液、輸血,防治水、電解質紊亂,糾正貧血。加強營養,促進創傷的愈合。
3)預防感染:依據傷情盡早選用合適的抗生素,達到預防用藥的目的。受傷后或清創后應及時用破傷風抗毒素,預防破傷風。
4)心理護理:安慰病人,穩定情緒,減輕心理痛苦,便于積極配合治療。
5)功能鍛煉:病情穩定后,鼓勵并協助病人早期活動,指導病人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促進功能恢復和預防并發癥。
6.深部組織或器官損傷的護理
疑有顱腦、胸部、腹部和骨關節等任何部位的損傷,除了處理局部,還要兼顧其對全身的影響,加強心、肺、腎、腦等重要器官功能的監測,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治休克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死亡率。
7.健康教育
(1)教育病人及社區人群注意交通安全及勞動保護,遵守社會公德,日常生活中避免意外損傷的發生。
(2)向病人講解創傷的病理、傷口修復的影響因素、各項治療措施的必要性。
(3)指導病人加強營養,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促進組織和器官功能的恢復。
(4)督促病人堅持功能鍛煉,防止因制動引起關節僵硬、肌萎縮等并發癥,以促使患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復。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