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教學精品課程 第十八章 腫瘤(3)
時間:2009-12-03 15:45
來源:外科主治醫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七、治療
良性腫瘤及交界性腫瘤以手術切除為主,交界性腫瘤必須徹底切除,否則容易復發或惡變。惡性腫瘤的治療方式有手術、化療、放療、生物治療、中醫藥治療等多種方式。需要強調的是惡性腫瘤首次治療是否規范與預后關系密切,一旦治療后出現復發或轉移,治療將極為困難。
(一)外科治療
對于許多實體性腫瘤,外科手術是有希望能夠達到徹底治愈的唯一手段。但隨著化療、放射治療及生物治療等的發展,外科手術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戰。腫瘤外科醫生必須熟悉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和其他新的治療模式的原則和優缺點,與其他科醫生共同設計每一個患者的具體治療方案。
1. 外科治療原則
(1)術前盡可能對腫瘤進行正確的分期,充分估計手術切除的可能性,判斷是根治性還是姑息性切除。
(2)充分考慮功能與損傷之間的關系,在達到根治的前提下,應盡量使外形和功能達到接近正常。
(3)術后選擇最佳的綜合治療方案,提高生存率。
(4)對晚期腫瘤患者,可考慮姑息手術,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為其他治療提供條件。
2. 手術分類 根據手術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根治性手術:一般來講,根治性手術的范圍包括原發腫瘤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部,連同周圍正常組織和區域淋巴結。例如: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應切除全部乳腺、腋下淋巴結及乳腺鄰近的軟組織。
(2)姑息性手術:對于晚期無法切除的腫瘤,手術解除或減輕癥狀。例如:胃癌伴幽門梗阻者行胃空腸吻合術;胰頭癌伴有黃疸,行膽總管空腸吻合,以解除膽道梗阻。姑息性手術可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為進一步的治療提供條件,延長生命。
(3)預防性手術:對于一些有癌變可能的疾病進行預防性手術切除,可以防止腫瘤的發生。如切除足底、外陰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可以防止其轉變為惡性黑色素瘤;粘膜白斑病也應行預防性手術切除。
(4)診斷性手術:明確診斷,獲得準確的病理分期,是腫瘤治療必不可少的。如淋巴結活檢;卵巢癌行剖腹探查,了解其分期。
(5)重建或康復手術: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此類手術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乳腺癌改良根治后乳腺成形術;全舌切除后舌再造。
3. 醫源性播散與無瘤原則
任何由于檢查或治療而引起的腫瘤播散稱為醫源性播散,而預防醫源性播散的方法稱為無瘤原則。在腫瘤外科中無瘤原則與無菌原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防止腫瘤細胞的播散
在各種檢查和手術操作中應注意動作輕巧,做到穩、準、輕、快,以防止腫瘤細胞播散。以下為必須注意的事項:①術前查體應輕柔,避免擠壓腫瘤;②術前皮膚準備應輕巧,減少局部摩擦;③盡量避免局麻,防止局部壓力升高所致的癌細胞播散;④盡量避免切取活檢;⑤手術野暴露清楚,避免擠壓腫瘤;⑥盡量使用銳性分離,多采用電刀切割,以減少血行播散和局部種植;⑦與其他外科不同,腫瘤外科手術應先結扎靜脈,后結扎動脈,減少腫瘤血行播散;⑧先處理手術切除的周圍部分,再處理腫瘤鄰近部位,與原發灶一起作整塊切除。
(2)防止腫瘤細胞的局部種植
為了防止腫瘤細胞的局部種植,手術時應注意:①手術切口應用紗布墊或塑料布保護;②手術探查時,先探查遠離腫瘤部位,最后探查腫瘤;③腫瘤如果有破潰或侵出漿膜層時,應用紗布墊或塑料布包扎,與正常組織隔離;④手套或器械盡量避免直接接觸腫瘤,一旦有腫瘤污染可能,應及時更換;⑤結直腸癌手術時,先用結扎帶結扎腫瘤的上下端腸管,避免腫瘤種植;⑥腫瘤切除后,應用含有化療藥物的蒸餾水徹底沖洗。
(二)化學治療(簡稱化療)
從本世紀40年代開始,化療應用于惡性腫瘤的治療,并迅速發展,療效日益提高,是當前腫瘤研究中最活躍的一個領域。
1. 腫瘤化療的適應證
(1)造血系統惡性疾病: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霍奇金淋巴瘤等。這些惡性疾病均屬全身性疾病,采用化療已取得良好效果。
(2)化療效果較好的某些實體瘤:如絨毛膜上皮細胞癌、惡性葡萄胎、精原細胞瘤及卵巢腫瘤等。
(3)實體瘤術后、放療后鞏固治療。
(4)實體瘤已有廣泛或遠處轉移,不適于手術切除或放療者。
(5)實體瘤手術或放療后復發或播散者。
(6)癌性體腔積液:包括胸腔、腹腔及心包腔,采用腔內注射化療藥物,常可使積液控制或消失。
(7)腫瘤所致上腔靜脈壓迫、呼吸道壓迫、脊髓壓迫或腦轉移致顱內壓增高,常先用化療以縮小腫瘤體積,減輕癥狀。
2.化療副作用
化療藥物對正常細胞也有一定的影響,常見的化療副作用有:①骨髓抑制,白細胞、血小板減少;②消化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瘍等;④脫發;⑤血尿;⑥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并發細菌或真茵感染。
(三)放射治療(簡稱放療)
放射治療為局部治療方法之一。包括外放射治療和內照射治療,目前適形放療等新的放療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
各種腫瘤對放療的敏感程度不同,可分為三類:①高度敏感:淋巴造血系統腫瘤、性腺腫瘤、多發性骨髓瘤、腎母細胞瘤等低分化腫瘤;②中度敏感:鱗癌及部分未分化癌,如基底細胞癌、鼻咽癌、乳腺癌、宮頸鱗癌、食管癌、肺癌等;③低度敏感:骨肉瘤、胃腸道腺癌及軟組織等。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為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皮膚粘膜損傷等。
(四)生物治療
腫瘤生物治療是近年來發展很快的領域,但目前臨床應用有效的主要為惡性黑色素瘤、腎癌等少數幾種腫瘤。隨著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已出現多種具有良好臨床前景的基因治療手段,如RNA干擾技術等。
(五)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藥配合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手術后治療,可減輕毒副作用,改善生活質量。
(六)綜合治療
惡性腫瘤的治療方式很多,但每種治療方法都有其相應的適應證及優缺點。因此我們強調腫瘤的綜合治療,即根據不同的腫瘤、不同病理組織學類型、不同病期、不同生物學行為及機體一般行為狀態、免疫功能狀況、重要臟器功能等,合理而有計劃地使用現有治療手段,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藥物、生物治療、中醫中藥等治療,以其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或延長生存期。
(七)止痛治療
疼痛嚴重影響了晚期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WHO提出要讓癌癥患者無疼痛,并推薦三階梯止痛療法,即指根據疼痛的程度和原因適當地選擇相應的鎮痛劑,對于輕度疼痛的病人選用解熱鎮痛類止痛藥;中度疼痛選用弱阿片類藥物;重度疼痛應選用強阿片類藥物,鎮痛劑的使用應由弱到強,劑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
三階梯止痛的主要原則是:①口服給藥;②按時給藥;③按階梯給藥,止痛藥按三個階梯由弱到強逐漸增加;④用藥個體化,要注意具體病人的實際療效調整劑量和用藥時間,直至疼痛緩解為止,不應對藥量及用藥時間限制過嚴。
(八)隨診與統計
惡性腫瘤治療后的隨診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良好的隨診可以早期發現腫瘤的復發和轉移,使患者得到再治療的機會;而獲得詳盡的臨床資料,是總結診療經驗,提高腫瘤診治水平的前提。
WHO對每一個腫瘤病例材料提出如下最低要求,可供借鑒:
1. 個人材料 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出生地點、住址、身高、體重、有關疾病病史、腫瘤治療情況、目前情況、住院號、通訊地址、電話、E-mail、營養狀態、特殊習慣等。
2. 腫瘤資料 包括腫瘤原發部位、大小、組織病理學、病變累及范圍和組織、臨床分期及各種檢查和診斷結果等。
3. 治療資料
(1)外科治療:包括病灶切除范圍、淋巴結清掃范圍、鄰近器官組織切除、轉移病灶切除、手術性質(根治性或姑息性)等。
(2)放療資料:包括放療目的(根治或姑息性)、放射源、射線類型、照射方法、照射部位、劑量和療程(總劑量、每次劑量、照射速度、照射次數)和放療完成情況等。
(3)化療資料:包括化療方案、療程、完成情況和化療反應等。
(4)綜合治療資料:各種治療方法及其在治療時間上的聯系。
4. 毒副反應資料 包括接受治療的程度和毒副反應的關系、急性和亞急性毒性的表現和程度、慢性或后期毒性的表現、毒副反應處理方法和處理反應。
5. 治療效應資料 盡量用客觀指標反映治療效應情況,包括病灶的變化、出現變化的時間等。
6. 復發資料 包括復發、轉移出現時間、部位,以及轉移復發后治療情況。
7. 生存資料 包括生存狀況、生活質量、生存時間等。
8. 死亡資料 包括死亡時間、死于何種疾病等。
第二節 常見體表腫瘤與腫塊
體表腫瘤是指來源于皮膚、皮膚附件、皮下組織等淺表軟組織的腫瘤。此類腫瘤因位于表淺部位,診斷并不困難,但需注意不能因盲目自信,而放棄術后病理檢查。
一、痣與黑色素瘤
(一)黑痣(pigment nevus) 為良性色素斑塊。可分為①交界痣:好發于掌跖及外陰,色黑,表面平滑,邊界清楚。痣細胞位于基底細胞層、向表皮下延伸。受摩擦后,有惡變可能,表現為突然增大、變黑、破潰、易于出血、外圍有衛星狀小黑點等;②皮內痣:好發于頭面部、頸部,亦可見于軀干、四肢,一般直徑在1cm以內,表面光滑,痣細胞位于表皮下,真皮層.較少惡變;③混合痣:為皮內痣與交界痣同時存在。
當黑痔色素加深、變大,或有搔癢不適或疼痛時,或位于手足底、面部、外陰等易摩擦部位的黑痣,應及時作完整切除
(二)黑色素瘤(melanoma) 為高度惡性腫瘤,發展迅速,可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及肺轉移。應作廣泛切除治療,切忌切取活檢,術后進行免疫治療和/或化療。
二、脂肪瘤
脂肪瘤(lipoma) 好發于四肢、腰背部、腹部。邊界清楚,質軟,生長緩慢,可多發。體積較大者應及時切除。而對于多發、體積較小者,活檢后可觀察。
三、血管瘤
(一)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多發生于皮下組織內,皮膚可見毛細血管擴張,呈青紫色。質軟,邊界不清。治療首選手術切除,因腫瘤邊界不清,術中應仔細操作,嚴密止血。切除不徹底可出現復發。
(二)毛細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 多見于嬰兒,出生時或生后早期皮膚有紅點或小紅斑,伴隆起,壓迫后可退色,釋手后恢復紅色,可自行停止生長或消退。當瘤體較小時,可暫時觀察,瘤體增大時或長期不消退時,可考慮手術或冷凍治療;放射治療有一定效果。
(三)蔓狀血管瘤(racemes hemangioma) 由較粗的迂曲血管構成,多數為靜脈,可有動脈或動靜脈瘺形成,范圍較大。治療應爭取手術切除,手術范圍廣,出血較多。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