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骨盆
骨盆是胎兒娩出時的通道,其大小、形狀對分娩有直接影響。
(一)骨盆的組成及分界
1 骨盆的組成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兩塊髖骨組成,每塊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及尺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6塊骶椎合成,尾骨由4—5塊尾椎骨合成。
構成骨盆的關節有恥骨聯合、骶髂關節和骶尾關節。恥骨聯合由兩側恥骨聯合面借纖維軟骨構成的恥骨間連結而成。骶髂關節位于骶骨和髂骨之間。骶尾關節為骶骨與尾骨聯合處。
骨盆各部之間的韌帶,以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較為重要。 妊娠期因激素的影響,韌帶較松弛,各關節的活動性亦稍有增加。有利于分娩時胎兒通過。
(二)骨盆的平面及徑線
為了便于理解分娩時胎兒通過骨產道的過程,一般將骨盆分為3個假想平面。
1.入口平面 即真、假骨盆的交界面,呈橫橢圓形或近圓形,前方為恥骨聯合緣,兩側為髂恥線,后端為骶骨岬上緣。呈橫橢圓形。
(1)入口前后徑:也稱真結合徑,是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骶岬前緣中點的距離,平均只值約為11厘米。是胎先露部進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徑線。
(2)入口橫徑:兩側髂恥線間的最大距離,平均值約13厘米。為入口平面最長徑線。
(3)入口斜徑:左右各一,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左斜徑,反之為有斜徑,平均值約為12.75厘米。
2.中骨盆平面 即骨盆最狹窄平面,呈前后徑長的縱橢圓形。其前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為坐骨棘,后為骶骨下端的相應部。此平面直接影響胎頭入盆后內旋轉。
(1)中骨盆前后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通過兩側坐骨棘連線中點至骶骨下端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5厘米。
(2)中骨盆橫徑:為兩坐骨棘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0厘米。其長短與分娩關系密切。
3.骨盆出口平面
即骨盆腔的下口,由兩個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組成。前三角形頂端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是恥骨降支;后三角形的尖端是骶尾關節,兩側為骶結節韌帶。
(1)出口前后徑: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尾關節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5厘米。
(2)出口橫徑:為兩坐骨結節內側緣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9厘米,是出口的重要徑線。
(3)出口前矢狀徑:恥骨聯合下緣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6厘米。
(4)出口后矢狀徑: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8。5厘米。若出口橫經稍短,而出口后矢狀經較長,兩徑之和大于15厘米時,一般大小的胎頭可利用后三角經陰道娩出。
(三)骨盆底
1.組成
骨盆底由3層肌肉和筋膜組成,封閉骨盆出口。外層由球海綿體肌、坐骨海綿體肌、會陰淺橫肌、肛門外括約肌及會陰淺筋膜構成;中層即泌尿生殖膈,由上下兩層堅韌的筋膜和會陰深橫肌、尿道括約肌構成;內層即盆膈為骨盆底最堅韌的—層,亦是支持盆底最主要組織,由肛提肌及其筋膜組成。
2.會陰的特點
會陰指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包括皮膚、肌肉及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會陰體厚約3—4cm,由外向內逐漸變狹,呈楔狀,表面為皮膚;皮下脂肪,內層為會陰中心腱。
四 婦女一生各階段的生理特點
女性從出生到衰老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按年齡劃分幾個時期,各個時期都有其不同的特點。
(一)新生兒期
出生后4周內稱新生兒期。
(二)幼年期
從出生4周到12歲左右稱幼年期。8歲以前,兒童身體持續發育,但生殖器官仍為幼稚型。約從8歲起,卵巢漸變為橢圓型,開始有少量卵泡發育,但未成熟。
(三)青春期
從月經初潮開始至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的時期,大約在10—19歲。這一時期的生理特點是身體及生殖器官迅速發育,第二性征形成,開始出現月經。月經初潮是青春期開始的一個重要標志。此期心理變化也大,情緒的變化常導致月經紊亂。
(四)性成熟期
卵巢功能成熟并有性激素分泌及周期性排卵的時期稱為性成熟期。一般自18歲左右開始,持續約30年。
(五)圍絕經期
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生殖器官開始萎縮向衰退過度的時期,稱圍絕經期,包括絕經前期、絕經期、絕經后期。我國婦女絕經的平均年齡為49。5歲。
(六)老年期
指絕經后的生命時期。一般60歲以后婦女機體逐漸老化進入老年期。易致代謝紊亂,易發生骨折。
報名信息:護士資格考試報名入口 www.21wecan.com
2011年護士資格考試報名條件
護士資格證與執業證的問題
2011年護士資格考試政策
初級護師考試報名網站
2011年護士資格證考試科目